孩子胆小,离开妈妈感觉没有安全感。3岁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肯定没有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温馨快乐。
母爱伟大,妈妈的爱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十月怀胎,一朝生子。在自己的身体里孕育了十个月,养出这么一个小宝宝,相当于孩子在走到外面的世界之前,在那个世界首先和妈妈共同生活了十个月。所以,哪个孩子不黏妈妈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子不嫌母丑”……等等这些,都是妈妈与孩子之间不同于他人的爱,这是独有的,不可侵占的。
当然,这种爱不能过度、不能过分,要让孩子早早地有自我意识,逐步分散他在妈妈身边的时间,妈妈们也要注意,这种爱过度了就是溺爱,非常不好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之后的独立生活。妈妈不可能管孩子一辈子,他终究是要走出去的。
所以,要敢于撒手,培养他的独立意识,这会有很多方法的,关键在于母亲的心理,是否能早一些撒手,是否能多一些放手。
让孩子在正确的教育下,独立成长,才能成材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是趋利避害。
从题主的描述可以给家里人排个序:妈妈>奶奶>爸爸。这个排序的规则表面上是按照家长照顾孩子时间的长短,实质上是按照家长给孩子的安全舒适感来排序的。
再从妈妈在家,爸爸和奶奶就什么都不让碰可以看出平时妈妈是关爱甚至溺爱孩子,孩子的什么要求妈妈都会无条件答应,而爸爸和奶奶则会比妈妈更有原则一些。
而妈妈不在家孩子则跟着奶奶,却是可以推断出爸爸在家里应该是对孩子最严厉的一个,或者是另一种情况:爸爸就是个甩手掌柜,根本就不会照顾孩子,所以孩子根本就不找他。
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一家人的共同努力:以孩子喜欢玩的游戏来改善家庭各成员和孩子的亲疏关系。
首先妈妈必须是主导,因为孩子最听妈妈的话。以给医生游戏为例,一般孩子都会来当医生的,而妈妈作为病人先和孩子来进行游戏,在孩子逐渐进入游戏境地后,可以安排爸爸和奶奶也参与进来,只要孩子不排斥,就可以让爸爸和奶奶自己和孩子互动,而妈妈作为旁观者就好。当然这只是个游戏,玩的当中只要没有危险就好。游戏的进度和游戏方向可以由大人来掌握。
做这样的游戏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下和爸爸、奶奶在一起一样可以得到和妈妈一样的快乐,多做几次,爸爸和奶奶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会升高,孩子就会主动找爸爸奶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