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发现《西游记》“漏洞”,师徒西行路上吃的都是江淮美食,对此你怎么看?你还发现了什么?

小学生马思齐平时比较爱写作文,妈妈有时候也会经常在家写一些《红楼梦》的评论,当自己作文写作出现问题时,妈妈也会陪着小女孩一起写作。就比如到了春天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一起写写春天的人物或是景色,小女孩也因此更喜欢写作文了。 别看这个小女孩只是个小学生,但是她对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可是非常了解的。光是小说就读了好多遍,妈妈在看到小女孩如此喜欢西游记后,就让她写点文章,但没想到的是,小女孩却因此发现了《西游记》中的一个漏洞。 马思齐在作文中写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师徒四人西行路上吃的都是江淮美食,并且列举了西游记中各个故事中的菜谱,哪怕是在西域,吃的也都是中餐。例如第54回故事中,女儿国国王婚宴的菜单:玉屑米饭、蔓菁、芋头蒸饼、糖糕、蘑菇等菜品,到了朱紫国吃的都是、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和粉汤等等,几乎每个宴会中都有米饭、豆腐、面筋和蘑菇等菜品。相同的食物却相隔十万八千里,可以说堪比孙悟空的筋斗云了。
11回答·612阅读
花九太太

2018年12月06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现在自媒体好多人都在说《西游记》,各种夸大的解释,各种强加的想法,然后找出来《西游记》里面各种阴谋论,可能他们比谁都想发现《西游记》的漏洞来博取大家眼球。小学生发现的这个漏洞,估计让很多《西游记》自媒体人大跌眼镜,没想到这个漏洞居然这么低级。比起那些大谈阴谋论的人,我更佩服这个小学生,从生活出发简简单单。

这个问题直接告诉我们,吴承恩太穷,他没钱去实地考察,对饮食的问题也不关心。即使自己到过北京,去过河南,依然眷恋自己家乡的风味。《西游记》里有异国的风土人情,应该都是他收集来的,或者从书里,或者从别人的口中,七分借鉴三分想象,就这样完成了这篇名著。

里面有很多的问题,是后人给他找的,可能他自己著书的时候压根没想那么多。据说他小时候对神话故事就很感兴趣,老了以后,就想把这些神话人物串起来变成文学创作,给大家讲个更精彩的故事。

他在写每个地方吃什么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小纠结。比如,到底该不该写当地的食物呢?江淮美食在他心里是最容易想到和最好发挥的。如果写了别的地方的美食,是不是还得再费一番笔墨去解释比如“手抓饼”要怎么吃?再说吧,可能他真的不懂,所以干脆就舍弃和不写。他只需要把对情节有影响的食物,比如“人参果”、“蟠桃”写在它该出现的地方就足够了。在他看来,这不影响他的架构,他也觉得没人会关注,结果,几百年后,终于有人提出了疑问。

小朋友真是心思细腻啊。

河北成博

2018年12月06日

我没感觉这是什么漏洞,首先西游记成书的时候是明朝。老吴不像现在的人有手机能出国旅游。这仅是神话故事而已。当时的环境和老吴的精力、能力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再者这不是舌尖上的中国。也不是介绍各国美食的小说。这个问题很多人发现都没当回事而已。

还有,看到唐僧师徒每到一个小国他们国君的表现没?一说大唐圣僧,大唐来的人就得高看三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专门为大唐来的人做大唐的饭食不好么?

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这个小学生比之《西游记》文本研究的学者多了一窍,居然发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食谱的地域局限性,这是个很了不起的研究成果,值得专家们玩味一番。

按理说,唐僧等人从唐代长安出发,一直向西进发,穿过西域,最后来到古代印度(即西天),一路上跨越许多不同民族聚居地,所食菜肴应是千差万别的,而绝不是江浙一带的菜谱系列。可是作者吴承恩却只熟悉故乡的菜肴知识,这是吴承恩创作中的一种无奈吧。

与百科全书《红楼梦》的著者曹雪芹不同,吴承思是个穷秀才,最后好不容易补了个贡生,才混上县丞这样的县级胥吏。足迹限于故乡周围,生活限于拮据的经济,不可能吃上曹雪芹贵胄之家的满汉全席,南北知名菜系。

再则,研究《西游记》的学者历经几代,楞是没有一人发现这个知识漏洞,而红学家却把《红楼梦》中的所有食谱菜系研究了个底朝天,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是《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古代经典,是个跨学科的文化宝藏,所以几代红学家也没有穷尽其丰厚内涵。与之相比,《西游记》在这方面就要逊色一些,尽管它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巨大的启迪意义,可是中国的研究者却从不从这个角度挖掘。他们只着眼于师徒取经过程中蕴含的哲理,连师徒一路上的饮食这么重要的方面也忽略无视了。

策神历史

2020年02月20日·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相信大家对《西游记》一定不陌生,笔者小时候先看的电视剧,后来才接触到原著小说。那个时候年龄小,注意力全被那些栩栩如生的妖魔鬼怪和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吸引去了。

不知道各位在第一次接触这部名著的时候被什么所吸引。其实说实话,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里,情节内容最深入人心的一定是《西游记》。

它情节生动故事惊险,最重要的是里面人与神,神与妖的争斗突破了其他三大名著的故事环境,也更容易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接受。

正因如此,我们这一代从小光原著就至少看过三四遍,而且一遍有一遍的体会。比如笔者当时看的时候就是第一遍看人物,第二遍看故事,再往后才会注意一些细节。

但最近有一个小学生却因为看《西游记》“摊上事了”。原来这名小学生在阅读这本名著的时候发现了书中的一个漏洞,那就是唐僧师徒走了几万里,吃的食物却一直是中国的美食。

而且,这名小学生最终还给这些食物的地点下了一个准确判断。他说这些食物大多是我国江淮地区的美食。

不过,值得注意的地方也在于江淮地区这一点上,因为这本名著的作者吴承恩的故乡就是江淮地区。此前,在这名小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并不曾有人关注过这方面的问题。

所以这次我们就结合相关背景,尝试着来找一下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

从相关资料来看,导致这个问题最直观的原因应该就是作者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吴承恩本人虽然有才,但在仕途上却一直不顺,直到四五十岁时才得到一个功名。

这就导致他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撑他跨国出行,这一点和曹雪芹刚好相反,因为曹雪芹曾经有过优渥的生活,因此在写红楼梦中那些美食珍宝的时候,因为有过生活体验所以写起来手到拈来。

但吴承恩不同,他或许曾经在明朝管辖的范围内游览过,但他却不曾去西行之路上的沿途国家走一走,去看一看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创作名著大多是从民间故事和玄奘和尚西行的经历中搜集资料,形成大体的故事框架。因此对于一个背景这么大的故事,一些细节就很难照顾到了。

至于为什么要用江淮地区的美食,则自然是因为吴承恩对于故乡的食物更加熟悉,写起来更得心应手。笔者认为吴承恩创作时可能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写不熟悉的异域美食,还不如写自己熟悉的家乡美食。

于是,我们就在书中看到了女儿国国王婚宴上的玉屑米饭、蔓菁、芋头蒸饼、糖糕、蘑菇等菜品。以及朱紫国的笋芽木耳、蘑菇、黄粱饭和粉汤等。

除此之外,几乎每个宴会中都有米饭、豆腐、面筋和蘑菇等菜品。当然,上面所说只是一种猜测,仅供大家参考。

最后想谈谈个人看法。虽说名著中有关食物的描述的确不够严谨,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

一部书我们能从小看到大仍不觉厌烦,反而屡有心得,这就足以证明这部小说的魅力。而且《西游记》在体裁,故事,角色塑造方面的成就,无愧于名列四大名著。

在光辉的成就面前,食物不对应地区这种小细节瑕不掩瑜。不过那名发现问题的小学生确实不简单,小小年纪就能看到无数前人没有发现的细节,保持这种仔细,并将其用在做人做事上,前途一定可期。

徙木立信86

2018年12月06日

首先肯定这个小学生是好样的,发现了四大名著西游记中愣是没人发现的饮食漏洞,英雄出少年果然不虚。

这个问题也反应出中国社会文化两大现象:1、良好的环境造就一个人才,小学生的妈妈是给红楼梦写评论的文化人,能给红楼梦写评论的人,那几乎连红楼梦原著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会放过的人。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孩子才气确实比同龄小朋友高出许多而且更加细心,正所谓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2、红楼梦有专人研究简称红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了,可什么时候听说过西学?这也从侧面反应出如果主流研究什么学问中国文人就会一窝蜂的往上拥,乐此不彼,不管是为了金钱还是名誉。很少有人在大多数人都研究相对热门文化的时候自己专门研究相对冷门的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是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