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托布鲁克之战为什么是隆美尔的巅峰战役?

8回答·1万阅读
崎峻战史

2018年12月12日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题主所说的托卜鲁克之战应该是指1942年6月间的第二次托卜鲁克之战,在前一年隆美尔曾在这座港口要塞前吃了闭门羹,而在一年后却闪电般地攻克了这座要塞。其实,攻克托卜鲁克是1942年5、6月间进行的加扎拉战役的结果之一,而这场战役才是被战史学者们公认的隆美尔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胜利。

1942年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隆美尔。


加扎拉战役的背景是这样的,非洲军通过1942年初的进攻,重新占领了昔兰尼加的大部分地区,推进到托卜鲁克以西的加扎拉一线。英国第8集团军在此建立了一道防线,由海岸向南绵延60公里,防线最南端就是自由法国军队据守的比尔哈凯姆。这条防线利用密集的雷区和坚固支撑点封锁了通往托卜鲁克的主要交通线,在防线背后又布置了装甲预备队。假如正面强攻,无疑会损失很大。隆美尔打算采取自己擅长的迂回战法,从防线南侧迂回到英军后方,但英国人也想到了这一点,将主要的装甲预备队布置在防线后方东南部,防备德军的迂回。沙漠之狐该如何应对呢?

在加扎拉前线作战的德军III号坦克,其后方就是隆美尔的指挥车。


在具体谈谈隆美尔的对策前,我们先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德意军的总兵力为9万人(5万德军、4万意军),坦克560辆(意军坦克230辆,德军坦克中又有50辆II号,真正可堪使用的III\IV号坦克也就280辆),飞机542架;英军总兵力为11万人,坦克843辆(其中包括200辆美制M3坦克,而且后方还有预备队,最终投入战斗的坦克超过1200辆),飞机604架,可见,德军在各个方面都不占优势,尤其在装甲力量上劣势明显。但隆美尔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德军情报部门破译了美国驻开罗武官的外交密码,从获知了英军部队的调动、损失和补充情况,使得隆美尔对英军的情况了如指掌。

一辆英军的M3“格兰特”坦克从被击毁德军的I号坦克旁经过,实际上装甲优势在英军手中。


如何迂回加扎拉防线依然是隆美尔需要面对的主要难题。比尔哈凯姆以南基本是没有道路的沙漠地带,如果在白天行动,大部队行进时扬起的漫天沙尘从很远距离上就能观察到,从而为守军提供了预警时间,无法达成突然性,而夜间迂回又会在缺少地标指示的沙漠中迷路,在之前的沙漠作战中,交战双方都默守着白天开战,夜晚收兵的规则,大部队极少在夜间行动。但是,隆美尔决定反其道而行之,集结主力在夜间实施迂回,突袭英军后方,他相信经过一年的实战锤炼,非洲军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一极有难度的机动,要知道二战时期没有GPS定位,在夜间德军只能依靠指南针和地图,严格按照事先指定的路线前进。

非洲军迂回加扎拉防线的路线图。


5月26日下午,意大利第10、21军在防线北端发起佯攻,牵制英军。德军非洲军的3个师向南狂奔40公里,抵达预定集结位置。当晚入夜后,3个德国师和2个意大利师(第20摩托化军的2个师)开始按照预定计划实施迂回,分成平行的三路,左路为2个意大利师,它们最靠近英军防线,负责掩护德军侧翼,中路是第21、15装甲师,右路是第90轻装师,右路的迂回距离最远。轴心国军队首先向南、西南方向运动,绕过比尔哈凯姆后向东前进,再转向北方和东北方,从加扎拉防线侧后发起进攻。这支数万人的大军以严整的行军队形在黑夜中行军数小时,行程100多公里,成功地迂回了加扎拉防线。当次日清晨德军部队突然出现在防线后方时,整个英国第8集团军大惊失色,仓促应战,特别是迂回距离最远的第90轻装师从英军阵地间隙通过,端掉了英军第7装甲旅的司令部,竟使这支英军主要的反击力量在两天内失去了指挥。

在加扎拉战役中被遗弃在战场上的英军坦克。


现在,战斗按照隆美尔的预想在加扎拉防线后方展开,通过灵活的机动和有效地利用地空火力,给予英军重创,战至6月中旬,英军第8集团军力不能支,放弃加扎拉防线向埃及撤退,隆美尔乘胜追击,于6月21日攻克托卜鲁克,取得了个人生涯中最重要的胜利。在加扎拉战役中,德意军队损失了约6600人和400辆坦克,但给英军造成了成倍于己的伤亡,英军有50000人阵亡、受伤或被俘,损失坦克1188辆。随着托卜鲁克的陷落,希特勒晋升隆美尔为德军最年轻的陆军元帅,这一刻也成为沙漠之狐神话的顶点。

在托卜鲁克被俘的英军排成长长的队伍走向战俘营,约32000人在托卜鲁克举手投降。

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军事公众号:崎峻战史。

WarOH协虎

2018年12月18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德军统帅率领德军15000名战斗力一般的士兵,俘虏了33000名英军。

隆美尔在柏林服役的时候,因为忠实地履行职责受到了上级的青睐,当时也被希特勒赏识而得以提升为将军。并且将第七装甲师分配给隆美尔,但是相对于其他精锐的装甲师,这个是个例外,仅有218辆坦克,士兵当时的训练水平也是较为滞后的。隆美尔接手后开始加强训练,并且让士兵有个信念,宁愿多流汗也不在战场上流血。战斗打响的那一刻,隆美尔的努力果然得到了回报。

在征服托布鲁克后,隆美尔晋升为德国的陆军元帅,之所以称这场战役是隆美尔的巅峰的战役,前提是在卡扎拉会战时,他成功用“进攻力学”,迅速击溃英国著名的第8集团军。这支集团军最大规模的时候管辖了10个师和8个独立旅,总兵力超过了220000人,试想当时的德军是寡不敌众的,却在隆美尔的指挥下,突破重围并且反击。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多么地敏捷。

他其实对英军也是较为了解的,他认为英军当时大部分也是新兵,对沙漠的环境又是较为陌生。面对英军中央还有南端一系列的要塞,外围圈子布满地雷阵,当时的托布鲁克又是整个防线的补给基地。隆美尔还是挺佩服这整个防线的构筑的,认为这也是个较有水准的现代化防线,据说当时的地雷达100万颗,但是还是被隆美尔发现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在侧翼。

当时双方兵力还有装备就是,德军这边的坦克除了在维修的还有230多辆是过时的意大利坦克,英军的坦克有1200多辆,是新式的美制“格兰特”式坦克,装载的反坦克炮也是优于德军的50毫米反坦克炮。士兵人数还有空军力量就较为平衡,德国空军战机比英军多一百多架。

那时英军决定推迟发动进攻,但是隆美尔分析后觉得集团军的部署明显增强,尽管坦克只是对方的三分之一,还是决定抢先动手。在下午的时候,先派出4个步兵师从正面发起佯攻,用汽车拖着大树干在沙漠上奔驰,让沙漠卷起沙尘,形成声势浩大进攻的场面,让英军误以为就是从正面进攻而来。其实当时的隆美尔看透他们的布局,并且直到他们的薄弱位置在南面。等到英军兵力已调动前往,正面跟意大利步兵混战时,隆美尔在晚上马上率领主力兵力突袭英军南面薄弱位置,进攻力学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时的战略目的达成了,但是却也损失不少,德军的坦克只剩下150多辆,庆幸的是英军虽有420辆坦克却没有进行反攻。那会的隆美尔觉得计划已跟原来的不一样了,就让部队一部分撤退一部分进攻,从而切断英军的机动部队和一线部队的联系,这边又在英军这条防线撕开一个口对他们进行反包围。当时的英军试图用较少的兵力进攻,进攻方向选择错误,误入德军的反坦克炮阵地,这样一来隆美尔对其进行围剿。英军溃不成军,炮兵团也丧失战斗力,只有一个坦克旅队得以逃脱,当时的隆美尔乘胜追击,向托布鲁克方向攻击前进,截断英装甲部队退往托布鲁克的退路。

隆美尔一开始就知道英军沿着防线埋下了近一百万枚地雷,当时也是极为震惊,临时决定用著名的进攻力学原理,佯攻吸引他们主力出来,再进行围歼。隆美尔认为占领托布鲁克就是打开了通往苏伊士运河的大门,所以他的战斗目标很明确。

在卡扎拉会战后,这支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其实也是兵力装备有限。但是隆美尔依然坚持向敌军进攻,既然粉碎了他们的进攻就要将他们歼灭。并且德军增派出了180架轰炸机,一百多辆坦克进行轰炸,英军在卡扎拉会战后也没有防御能力了,托布鲁克一天内沦陷,那一天33000名英军投降,缴获2000辆车辆,隆美尔也因此晋升为陆军元帅。

初到非洲战场的隆美尔,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不顾上级按兵不动的命令,抓住战机,过关斩将,一直杀到托普鲁克城。由于双方的物资补给相差甚远,德军久攻不下,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们撤到了原出发地。

作为一个优秀的战术家,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他选择主动撤退,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首先,放弃得手的城市,对手就会分兵逐一把守,在战术上起到了让对手分兵的作用。当然,物资补给也将均匀的分配到各个防守要地。在求人不如求己的时候,他需要对手这样做,才能以战养战。

其次,对方的分兵,一定会促成自己的兵力集中。兵力集中后,弥补了人员的不足和装备的有效利用。此时的他一边等待着更多的战车补充和后勤补给,一边等待着进攻的时机。

当然,这次主动撤退,让他更加摸准了英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术水平。英国人的战斗力是不堪一击的,他要积蓄足够的力量再一次发动攻击,他要重塑自己的辉煌。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随着日本对英国的远东领地发起了进攻,迫使伦敦把原定投入北非战场的人力物力转向了远东地区。几乎与此同时,德空军加强了对马耳他的轰炸,它是英国在地中海的重要海空军基地。

北非的后勤供应开始吃紧了。与此相反,德意联军的后勤补给逐渐增多了。在1942年新年伊始, 54辆新坦克和大量的燃油补给到位,非洲军团开始向北挺进。

果然和他所预料的那样,对手不堪一击,于是命令部队开始了全面的进攻。近一个月的作战,已经掌握了西兰尼加大部分地区,获得了大量战利品,包括1300辆卡车。此后,两军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大溃败使得英军上下的心理防线也开始崩溃。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一条100公里的链形防线上。防线上密布地雷,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个周围都环绕着地雷、带刺铁丝网、狭长壕沟和碉堡的堡垒。每个堡垒里都有足够的给养,可以在受到包围的情况下坚持一周。

这个看似防守严密的防线,怎么能阻止“沙漠之狐”的脚步?

他发动了代号为“威尼斯作战”行动。一部分意大利部队围攻所谓的堡垒,牵制对手;而他率领一万辆各式机车,迂回到对方侧翼。攻击一个上午,对手就损失了3个装甲旅和摩托化旅。

正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原来,英军刚刚得到了一船美制坦克——M3格兰特式。这种新型战车装有75毫米口径大炮,可以发射高爆炮弹,足以把德军装甲炸得粉碎。它的出现,造成德两个装甲师损失了1/3的战车,意图速战速决的德军陷入被动局面。

他们不仅阻滞了对方主力的海岸迂回攻击,同时还包围了负责佯攻的第九十轻步兵师。补给陷入绝境的德军,面临着全线溃败的危险。隆美尔将迂回的部队集中起来,建立一个圆形的防御阵地。

此时被包围的德意联军已是囊中之物,如果趁其未稳,立即发起攻势,北非战场的结局恐怕就要改写了。

然而,整整两天,英军无动于衷。就在他们忙于制定计划的时候,良机已经擦身而过。“沙漠之狐”利用这两天的时间已经重新组织好力量,在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剑指托布鲁克城。

人生就是要把握机会。就像足球运动员,必须学会在运动和阻截中进球,而不是只会打空门。

此时的托布鲁克,犹如没有防御能力的待宰羔羊。

这是隆美尔自半年前撤退后,第二次向该城发动进攻。德意联军仅用24个小时就逼迫守军缴械投降,还捡了一个大便宜。共缴获了2000台车辆,其中包括30辆可以使用的坦克,400门大饱和足够让他的装甲师开到埃及的燃料,还有5000吨食品以及大量的弹药。这正是他期盼已久的完美之战。

第二天,希特勒授予了他陆军元帅的军衔。当他接受元首授予的官杖时,却一点也没有高兴起来,因为他更希望得到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而不是这种毫无用处的头衔。

那么他要那么多的兵源补充干什么呢?目标是什么呢?

是埃及。

此时的“沙漠之狐”已解半年前久攻不下的怨恨,胸中的希望之火正熊熊燃起,他要像亚历山大大帝、恺撒、拿破仑一样征服埃及,做一个伟大的征服者。

与德军的兴奋与磨刀霍霍不同,托布鲁克的丢失对丘吉尔来说是一个灾难,这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受到的最沉重打击之一。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沉140769451

2018年12月15日

因为之前对托布鲁克的所有进攻都失败了,托布鲁克之后,隆美尔也再没有值得炫耀的战绩了。隆美尔赖以取胜的原因在于,德军是先进军事思想武装起来的军队,而英军还抱着落后的军事思想,德军集中使用坦克,英军却将坦克分散给步兵,令所有部队都缺乏反抗德国装甲师的能力;英军在之前战胜意大利军队之后,将胜利之师调往亚洲,而将没有经验的殖民地军调到北非,后勤保障、先进武器装备,都重点转向亚洲,而没有向北非,北非轴心国军却得到了德军的支援和增强,也得到了后勤补及;英军基于落后的军事思想,认为德意军队只能从北面沿海依托公路和绿州前进,而忽视南面的沙漠,与当年英法联军忽视阿登山区,如出一撤,隆美尔的战术是所有德军装甲部队指挥官都惯用的战术,毫无特别之处。隆美尔是英美盟军为抬高自己,吹出来的名将,所以德军将领大多也瞧不起这个关系户。

鸿哥iouyh福小铺

2018年12月15日

谢谢邀请。

托布鲁克陷落对英国是很大的打击。

北非的主战场是在整个撒哈拉沙漠进行。

如果以棋盘来看,德国和意大利的据点是在突尼斯,英国就在托布鲁克,撒哈拉就是棋局。

攻克托布鲁克就是隆美尔对英国狠狠将了一军,几乎是快让英国推盘认输。

好在隆美尔的后勤严重滞后,特别是地中海重要战略岛屿马耳他还掌握在英国手中,制衡着拉得太长的德国北非军团的补给。

虽然攻克地中海一处很重要的补给港口,但后勤线路被威胁和破坏,托布鲁克对德意联军来说暂时起不了作用,但对英国也算很大伤害。

英国已经被逼到了棋盘边缘,甚至准备在遭受隆美尔最后一击撤离至印度。

由于后勤和情报被破获,隆美尔失去了犀利锋芒,成了强弩之末,英国趁机换帅调整,一举反攻得手。

如果从我国的历史来看,隆美尔攻克托布鲁克几乎可以等同曹操拿下袁绍的乌巢。

呵呵,可惜隆美尔比不上曹操,到底还是没将死英国,让其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