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寇可往,吾亦可往”是一种怎样的霸气?

25回答·3448阅读
鹰x眼

2019年01月05日

谢谢邀请:

"寇可往、吾亦可往″,是否出自汉武帝刘彻之口无从查考,但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个非常霸气的杰出统治。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死后,十六岁的刘彻(汉武帝)即位,由于汉武帝当时年纪轻,即位以后,面临几大难题,首先一个就是朝中大权被丞相窦婴、御史大夫赵绾和太尉田蚡控制。第二一个就是他的老祖宗刘邦在位时分封的十一个同姓诸侯王,这十一位同姓诸候王之后不是汉武帝的爷爷辈就是叔父辈,他们各霸一方,兴风作浪,不听号令,就象是埋在汉武帝身边的定时炸弹。第三一个头痛问题就是漠北的匈奴入侵和南越的割据。但汉武帝还是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逐步把朝廷大权掌握到了自己手中。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除了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还采纳了郎中主父偃的建议,下令"推恩"、"酎金″,把诸侯王的势力范围由大化小,逐步削弱了诸侯王势力。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论是巩固中央集权,还是抵御外敌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汉武帝在位时最霸气的功绩就是北征匈奴,南平吴越,西通西域各国。

由于西汉初期,汉王朝的中央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统一,面对强大的匈奴侵扰,西汉政权迫不得已采取了"和亲"的办法,把皇家女儿嫁给匈奴单于,并且每年还要送去许多缯帛、丝棉、粮食和酒作暂时的权宜妥协之计。汉武帝即位后多次发动了抗击匈奴的战爭,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发动了收复河南地的战役,他派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战河套,一举歼灭了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河南地,并且大败匈奴右贤王,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巩固了西汉北方。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二次战争,他出兵河西,大败匈奴,切断了匈奴同青海羌族的联系,打通了西汉通往西城的咽喉要道。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彻底铲除叛将赵信和匈奴构结,发动了第三次对匈奴的战争,这一战,汉军俘获了匈奴小王、相国、将军等大小头目八十三人,匈奴骑兵几乎全部被歼,彻底解除了匃奴对北方的侵扰。公元前112年至130年汉武帝又数次运兵,消灭了南越、闽越等东南割据势力,收复了东南,并且平定了西南。纵观历史,汉武帝的确有一种无往而不胜的霸气!

狼烟一九三一

2019年01月03日

“寇可往,吾亦可往”是《汉武大帝》中的一句台词。

《汉武大帝》是依据《史记》《汉书》《后汉书》史料,基夲实录了自汉景帝,和亲开始,围绕着削藩,驱逐匈奴展开的,直至武帝谢世,描写了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描写了景帝的大度,沉稳,睿智,处乱不惊的一代灿然文治,武帝积四代之功,鼎新革制,推行推恩令,一举彻底解决长期积累,痼疾难治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汉朝由一盘散沙,变成一个拳头。匈奴军师,汉奸中行悦说:“我为匈奴制定的战略是,如沙漠里的眼镜蛇,将自身盘紧,头看澎大数倍,以恐吓对手,当对手麻痹之时。看准其要害处,一招至对方于死地,现在匈奴无端屠杀血洗汉边境,引起民众不满,给汉朝皇帝发动人民,进行反抗的借口,由于汉朝以庞大的人口基数,取之不尽的财富兵源,一旦汉朝这个庞然大物觉醒,所释放的战争威力,是天下无敌的。如果汉朝深入匈奴境内,将我们截成数段,使我们首尾不能相顾,我不禁为单于担心”。可以说,中行悦虽说是汉奸,又是匈奴军师,但他的见解,确有可圈点之处。

汉武帝正是抓住匈奴战线太长,首尾不相顾特点,长驱直入,以大天畏的精神,积四世之力,大举进攻匈奴,不仅是战略高明,更主要的是汉武大帝进行内政改革收到了巨大成功,整顿军事,大胆起用不见经传的骑奴卫青为三军总帅,又起用二十多岁的霍去病为大将军,长驱二千里,大获全胜,在中国历史上这种雄才大略无有出其古者。真乃一座丰碑!

融融118

2019年01月03日·中学高级教师

这句话是说,敌人军队能够去的地方,我的军队也可以到达。汉武帝旨在告诫群臣:我们大汉国库充足,兵强马壮,有足够的实力反击匈奴,不要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汉武帝雄才大略,有横扫一切的气势。对内,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安抚少数民族,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亚——欧洲(大秦),组织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与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决定性的战役有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匈奴开始走向衰落。

霍去病少年天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下一生没有败绩的神话。武帝封他为冠军侯,给他造了豪华府第,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话语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

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使百姓生活更加安宁,为经济的强大与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寇可往,吾亦可往”表现汉武帝不可一世的霸气,对守护自己国土的决心与信心,传达出民族自信。他开辟丝绸之路,开拓汉朝最大版图,保家卫国,功业辉煌,不愧为千古一帝!

我们华夏民族称为“汉人”,我们语言称为“汉语”,汉朝服装为“汉服”,汉朝代表文体为“汉赋”,应该都始于汉朝,这说明汉朝强盛,经济强大,军备充足……大汉朝拥有实力,所以拥有自信心!

新世纪,新使命,中国梦,我的梦。我们民族以五千年文明为根基,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秀才说历史

2019年01月03日

汉武帝这句千古名言,出在匈奴突袭击我大汉☁️中地区,采用一人双马,相互换剩一昼夜六百里的出击速度,对汉边境造成极大的威协!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起用因政见不同,被大单于迫害,而投汉的匈奴名将,训练了一支精锐铁骑兵,采用与匈奴一样的战法,一人双骑,用极短的时间,深入匈奴腹地,进行攻击!给匈奴人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汉武帝说出了这句雄壮千秋的豪近之言!武帝雄才大略,功彪千秋,就是在他的整合下,中原地区生活的人们,产生了一种极强的聚合力!认为国极是家,家就是国!最终促成了大汉民族的形成。武帝乃大汉英主,千古一帝!

放大镜43084

2019年01月03日

寇可往,吾亦可往这句话是谁说的?从哪来的呢?

可以肯定的讲,汉武帝刘彻本人从来没有说过这句话。根据是,史记孝武本纪、汉书武帝纪、资治通鉴等所有的正史材料,通篇都没有提到过一个寇字!这句话当中的寇字,指的是匈奴,匈奴是什么?是汉朝北部一个强大的民族,想想看,用寇来形容合适吗?如果这样用词,史学家岂不犯了低级的错误!

那么这句话从哪来的呢?其实这句话来自于2005年由胡玫执导的电视剧汉武大帝!是导演杜撰的一句话,把它安到了汉武帝身上,用以突出和彰显汉武帝击败匈奴的雄才大略!

题主肯定也以为这句话是汉武帝说的,才问出了汉武帝是一种怎样的霸气?历史就是历史,是谁说的,就是谁说的,没说过的话,不要乱编,以免闹出笑话!

汉武帝本人,虽然没说过这样霸气的话,但作为封建帝王的他,做过的事情的确很霸气。他活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享年69岁。他主政期间,创制了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垄断盐铁酒的经营,抑制富商大贾,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对外方面,采取扩张政策,在北方,常年与匈奴交战,并击败之,开辟了丝绸之路,在南方破闽粤、南越,东部灭卫氏朝鲜。但他崇信方术,又穷兵黩武,引发了朝政危机,发生了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颁布了检讨自己的轮台诏,罪己态度可嘉!

总之,汉武帝虽然霸气,但寇可往,吾亦可往,这句话并非出自于刘彻之口。作为现代人,我们也不要凭空发出千古之感叹!请不要搞错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