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号称“三箭定天山”,历史果真如此吗?

6回答·2843阅读
于孝文

2019年01月15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薛仁贵是唐代初期的一代名将,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脱帽退万敌"等大快人心的历史典故。特别是“三箭定天山”,被老百姓演绎出了各种版本,薛仁贵的英雄形象也愈发神化。

那么问题来了,薛仁贵真的用三支箭平定了天山吗?

薛仁贵出生于公元614年,他早年丧父,家道中落,早年曾跟一个隋末农民起义的武教头学习武艺,习枪舞棒,弯弓射雁,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尤其善射箭。

薛仁贵30岁从军,随唐太宗李世民征伐辽东,刚一上战场就崭露头角,曾一人单骑闯关、取敌将首级,英勇救主,获得了李世民的赏识。

公元662年,唐朝与远在天山的铁勒交恶,唐高宗李治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数万奔赴天山征伐铁勒。铁勒拥兵十万,派出骁勇的数十人挑战,薛仁贵连发3箭,射杀3人,其余人为薛仁贵的神勇所镇,于是下马请降。士兵高唱“将军三箭定天山, 战士长歌入汉关”。

这就是著名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故事。

后来,随着《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等薛家将小说、戏曲在民间的流行,薛仁贵不断被神化,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事实上,薛仁贵的确善射,唐军也确实只靠薛仁贵的三支羽箭降服了大批铁勒部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铁勒军队战斗意志不坚定,各自为战,唐军一旦大兵压境便有所动摇;另一方面,作为游牧民族的铁勒一向敬服善射之人,看到薛仁贵射术如此神勇,战事又有不利,便心悦诚服的愿意投降。

所以说,是历史给了薛仁贵这样一次扬名立万的机会。 本来局面一切大好,但薛仁贵接下来的举动令人大跌眼镜,葬送了即将到手的胜利。

铁勒投降后,薛仁贵怕留后患,把投降的数万将士全部坑杀。同时,薛仁贵利用监临投降的机会,接受财物、徇私赦免了某些部众,还迎娶了部落女子为妾,贻误了军机。

此时的薛仁贵已年将五十,这种做法确实很不光彩。皇帝出兵是为了平叛,应恩威并施、剿抚并用,以图长治久安。坑杀降众不仅不利于平叛,反而会激起铁勒民众的仇恨,导致其不愿意归附大唐。

后来,数万唐军轻举冒进,结果粮草断绝,天又降大雪,大量的士兵被冻死饿死。

正是唐朝薛仁贵这种将领的争功逐利之心,不但使他们轻军冒进,导致了大量的士兵死伤,也使铁勒的叛乱没有得到平息,西北局势依然动荡。

所以,所谓“将军三箭定天山”,显然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朗照千江月

2019年01月13日

历史上是有这个故事的,而且还比较出名。不过“三箭定天山”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色彩,也有文学夸张的成分,“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其实是彰显薛仁贵勇猛,表示士兵们的喜悦之情的。

这个故事在《旧唐书》卷八十三《薛仁贵传》中有记载,《薛仁贵传》中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当时的唐高宗说:“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

这是《薛仁贵传》中的原文。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在龙朔二年,也就是公元662年的时候,回纥铁勒九姓突厥,也就是九个部落回纥人得知唐朝要来攻打他们了,于是这九个部族招募了十万多士兵对抗唐朝军队。

这些回纥的士兵依靠天山的有利地形来对抗唐朝军队,这一年三月初一的时候,唐朝军队和回纥在天山交战,铁勒当时派出来十几位战将和唐朝对决,薛仁贵一马当先,主动出来对决回纥的大将,薛仁贵一个人单挑十几个回纥将军,当时薛仁贵射出三只箭,回纥三名将军被射死。

回纥铁勒士兵看到这一状况后,兵马瞬间混乱了,而薛仁贵奋勇直前,率领大军掩杀过去,铁勒九部在此战中失败,因为当时回纥骚扰唐朝边疆数十年,所以薛仁贵为了教训这些人,把俘虏的回纥将士全部活埋了,也就是史书上的坑杀之。现在蒙古的杭爱山还有当年薛仁贵坑杀回纥士兵的遗址。

不过此战也是有争议的,因为薛仁贵作为一个大将军,他是没有权力坑杀俘虏的,人们也对薛仁贵杀降有一定的争论。但是,根据史学界的考证,薛仁贵杀降是有唐朝高层授意的,薛仁贵只是背了黑锅而已。

此战之后,薛仁贵率领唐朝军队继续剿灭腹地的回纥军队,铁勒九部的首领最后全部被薛仁贵俘虏,这之后回纥也就衰落了。而剿灭回纥之后,民间就有了一句歌谣,这句歌谣就是这么唱的:“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所以,这首歌反应的是薛仁贵的勇猛,同时也是表达将士们凯旋的喜悦之情的。该诗歌也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色彩。

vongolaX

2019年04月03日

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薛仁贵,是唐太宗呵唐高宗年间的名将。他最早是出名与太宗亲征高句丽,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太宗亲自提拔他为游击将军,并且说:朕诸将皆老,后辈有勇猛者,莫如爱卿也。给予了薛仁贵极高的评价。然而薛仁贵的功绩更多事在高宗时代。他一生没打过几次败仗。唯一的一次是大非川之败,主要是因为副将不听指挥,轻敌冒进。

而这个典故出自薛仁贵讨伐铁勒九姓,开战前,铁勒派了三个善于射箭的武士对唐军进行挑衅。薛仁贵出马,一马当先,三箭就射杀了他们。唐军士气大振,大败铁勒九姓。边疆平定。因此就有了这个典故。此战之后,军中流传着这样的话: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神之重临

2018年02月25日

有的,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六月到达安市(今辽宁海城南)前线。当唐军同高丽十万余援军在安市外进行会战时,唐太宗看到有一位身穿白色盔甲的青年军官呼喊着冲入高丽军阵,左冲右杀,所向披靡。唐大军跟进,高丽军大溃。战后,唐太宗立即召见了这位军官,任命他为游击将军。他就是唐代名将薛仁贵(公元614年—公元683年),名礼,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人,贞观年间从军。安市战斗后,他逐步得到提升,并屡立战功。高宗显庆年间(公元656年—公元661年),协助镂方道总管程名振镇守辽东,屡败高丽和契丹军,授左武卫将军。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冬,铁勒族九姓袭扰天山,他任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协助大总管郑仁泰串军征讨。当唐军进至天山时,铁勒九姓集合十万余人来迎战,首先派数十名骁将骑骏马至唐军阵前挑战。薛仁贵张弓连射三箭,箭无虚发,连杀三将。余将都下马求降。薛仁贵乘胜追击至戈壁以北,俘叶护兄弟三人而归。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