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有些盛世之后,国家就急转直下一步步走上衰亡?

19回答·1879阅读
璨若银河159

2019年01月19日

诚谢邀请:

物质守恒定律是不存在的,就像花无百日红人无常年少是一样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永恒的真理,那就是世间万物永远都在变化之中。

所有的盛世都是这么过来的,也确实有人能居安思危但好逸恶劳贪图安逸的人是非常非常多的,弘大的盛世都是这些人给一步步唱衰的。所以现代人学历史就是要学的这些,不要忘记历史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国家才能永远兴旺发达,虽然我们知道但很多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如果单以个人之力去告诉他们是不行的,必须要教育方面全面入手去抓,从儿童时期做起,人人都要知道安逸就是危机。

盛世之后的衰亡才有了一代一代更替,衰亡之后又有人寻找感世,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宋安之

2019年09月28日


因为盛极必衰。

仔细看看历朝历代,的确是大部分王朝盛世过后便是开始迅速中衰,甚至直接成为衰败之世,的确属于是盛极必衰的定律。

当然少部分王朝能在盛世之后马上针对当时弊端,进行了各种补救,不至于出现衰败之世。诸如明朝的永乐盛世之后,便是仁宣之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所谓的盛世虽然将王朝推至巅峰,但同时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也推到一个高潮,并且埋下了新的隐患。

诸如唐朝的开元盛世之后就是安史之乱,就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野心太大,为了方便开疆拓土,干脆将设置了九大节度使,给予了这些节度使地方上的军、政、民等大权,使其拥有了威胁中央朝廷的实力,因此酿成了安史之乱。

这就属于盛世时埋下新的隐患,等到这个隐患爆发以后,其他社会矛盾一一出现,叠加起来以后,肯定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对于王朝的破坏力无疑是恐怖的,所以王朝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迅速中衰。

还有就是康乾盛世,因为乾隆好大喜功,所谓的十全武功消耗巨大,造成国库空虚的情况。加之其他社会矛盾开始尖锐,所以等到了嘉庆帝时期,太上皇乾隆还活着的时候,国力衰退不说,社会矛盾也随之爆发而开,于是白莲教起义便开始了,综合之下清朝自然是迅速中衰。

这种情况属于社会矛盾积压已久,到了一定时间就爆发出来了。

当然面对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补救方法。

诸如明成祖朱棣时期,虽然创下了永乐盛世,但朱棣一直对外大规模用兵,对内还要迁都什么的,太过劳民伤财,而且还一直打压文官,所以大明盛世之下,实则是危机重重,各种矛盾已经积压很深,可以说是一触即发。

但明成祖朱棣之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很是聪明,针对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弊端,知道对症下药。比如说停止对外大规模用兵,让老百姓修生养息,不再折腾下去。还有缓和与文官的关系,提高文官地位,所以明朝并没有中衰,反而出现了“仁宣之治”的治世。

所以说王朝盛极必衰这个定律虽然也对,但并非绝对的,就看后继之君是什么样的统治艺术了,如果可以对症下药,也不至于迅速衰败下去,如果做不到一针见血,那么社会矛盾和弊端一代代的积压下去,自然只能慢慢的走向衰亡。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定律在作祟?还是因为极度的膨胀导致了灭亡?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好不容易走上人生巅峰,却要遭受急转直下,的确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但这又像现在的很多公司一样,其实并非是因为膨胀或是过于安逸导致的衰败,也不是因为风头太盛而走上盛极而衰的道路,更多的是因为想要追求更高的盛世,就像公司融资发展一样,前景很美好,但是资金链断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崩盘!


大唐CEO李隆基——眼看公司蒸蒸日上,就开始消极怠工了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繁盛的王朝,大唐王朝不仅有太宗皇帝安排的贞观之治,还有玄宗明皇的开元盛世;可以说是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不仅在国内牛叉,甚至都影响了整个日本的发展。除了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也是非常的繁荣,唐诗的兴起也昭示着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极盛,作为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若不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恐怕那繁荣的景象还要延续下去。所以说,锅应该谁来背?这可是超级盛世!大唐CEO李隆基同志绝对脱不了干系!

安史之乱是从玄宗末年爆发,直至代宗初年才最终平定,虽然历时只有八年,但却沉重的打击了大唐王朝,而唐朝由盛转衰便是自此开始。此战的参战双方为大唐中央军与藩镇各军部,还有回纥作为外援;对战的则是由安禄山、史思明带领的安史叛军。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唐朝获胜,但是地方的个割据局面也开始形成。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一代超级帝国,就因为这一场内乱,这一个转折,导致了一片萧条。说实话,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不会那么快走向衰败,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就算没有安史之乱,也可能会有其他的战役会导致唐代的衰弱,这仿佛只一个无法逃开的历史规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唐玄宗经历了初期的励精图治,将唐王朝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但紧接着就是贪图享乐、重用胡人,放任军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所以说,盛极而衰的唐朝,跟李隆基的执政方针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如果他能重用贤臣,制约地方,怎么会让藩镇有叛国的实力?

历史规律就是如此——没有铁打的江山,只有流水的王朝

在《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引人深思——文王拉车八百步,周朝天下八百年,诚然,此言有理。先不说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但周朝的天下确实有将近八百年,不知是否是因为文王拉了八百步的车,导致了周朝天下延续把白天,但是天命不可违却是有道理的!毕竟作为一个王朝的更迭和盛衰,很多时候都让人难以理解。以明清交替之际的天时为例,连年不断的灾难导致明朝民变不断,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明朝没能在最有利的时机对兴起的后金王朝进行打击,最终腹背受敌被清朝所取代。而这一时期也被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证实为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是人为无法改变的,纵使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试图力挽狂澜,但却总是功亏一篑!这或许就是天命

而作为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久的一个王朝周朝,也没有逃得过这个历史规律。俗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道出了盛世衰亡的一个真理。很多盛世都起源于困苦之中,王朝建立之前的金戈铁马,生灵涂炭,导致初建之时万物萧条,经济破败。所以开国者及后续几代继承者一般都会励精图治,勤勉奋发,或无为而治或鼓励生产,熬过困苦的时光,达到盛世。但是当国家终于迎来盛世之后,当朝者却很难从这份繁华的景象中走出来,而后续的发展也将进入疲乏期。然而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萌生各种问题。除此以外,经历过盛世的整个国家,也就没有了当初开拓之时的勤于律己,毕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王国稳定繁荣之后,往往盛行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同时由于部分皇帝的不作为或者乱作为,导致官僚腐败不说,地方势力的抬头也成为国家安定的隐患。一如汉武帝之后的西汉王朝,唐玄宗后的大唐王朝,乾隆帝后的大清王朝,都没有逃脱这一规律,最终国家陷于分崩离析、王朝也面临更迭

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为何会这样式儿呢?

哲学上讲,事物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而静止则是暂时的,相对的;无论是万事还是万物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所以说,不管是一个王朝的发展,还是一个时代的变化,其发展的的脚步是不会停下的!

但是身为当权者,如果不能很好的反思自己,而是一味的陷于前人为自己打下的温柔乡里,或者说以一己私欲而置天下于不顾,会是怎样?如果一时的繁华真的冲昏了当权者的头脑,或者说深陷于享乐主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那么结果会是怎样?身为一国之主,国家的衰亡和他的选择,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说,如果当权者不能很好的看清当下,看到未来,那么国家一定会从盛世走向衰亡,而往往历史上具备这种超前战略眼光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这些从小娇生惯养的帝王,他们没有经历过苦难,所以根本不懂的珍惜,因为他们所见到的盛世是前人所打下,而经验和教训他们也未必能够全部理解到位

其次,身为盛世下的人们是否也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呢?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这个国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说野心是奸臣的代名词,那么袖手旁观就是只会默默接受的百姓的标签。关于一国的兴衰,除了帝王将相这一类站在社会金字塔尖的人们需要考虑,普通的百姓也是需要这方面的思考!那么问题来了,在那个时代,普通人有权力干涉国家大事吗?有资格去进行批判的引导吗?所以说,当高层领导者们都陷于一种极度的自信和盛世景象中,也就预示着国家即将盛极而衰

放在今天来说,不管是政府还是人民,只有在不断努力中成长,才能让国家的发展更为繁荣强盛。只有不被凡世的繁华冲昏头脑,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保持批判思维,才能越变越强!

盛极而衰,不应该出现在我们这个时代!而我们只有不被凡世的繁华冲昏头脑,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保持批判思维,才能越变越强!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赵遵庆

2019年01月20日

因为兴衰是挨着的!😊😊

科坛春秋精选

2019年01月20日·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很多朝代在走向盛世之前都有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一般开国者都是励精图治、奋发勤勉。但是到了盛世国力强大后,往往奢靡之风、享乐之风开始抬头,官僚腐败问题开始滋生,举国上下都丧失了前进的动力,盛极而衰。汉武帝之后的西汉王朝开始走下坡路,唐玄宗后的大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乾隆帝后大清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等等。这些王朝后来都经历了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


因此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政府还是百姓,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以为眼前的幸福生活唾手可得,不珍惜胜利的果实,而坠入声色犬马中。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持续地美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