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帝”。说文段注曰:“帝,谛也。《毛诗故训传》曰:审谛如帝。王天下之号。”国学大师章太炎曰:“帝,谛也。以声为训。古以最明察之人为帝也,故曰审谛如帝。”借用帝、王所具有的“审谛”万物的功能来解释“帝”字,这是词义的扩大引申。
“帝”字的甲骨文字形是架起木柴燃烧祭天,故有“谛祭”,它本是天帝、上帝等神明的意思。上帝神无所不知,后来词义扩大到人身上,以最明察之人为帝,殷商王朝将自己祝为“帝”的儿子,是代表“帝”在人间行使权力的,而在此之前的夏朝君主只称自己为“后”,商灭夏后,商朝君主首次称自己为“帝”。此后“帝”的意义再次发生变化,成为统治者地位的专用名号,才有了后来所谓“帝制”的说法。
“皇”。说文段注曰:“皇,大也,从自王。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先郑注《周礼》云:四类、三皇、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咸祀之。《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伏羲为羲皇,神农为农皇。大君也,始王天下,是大君也,故号之曰皇,因以为凡大之称,此说字形会意之恉,并字义训大之所由来也。皇本大君,因之凡大皆曰皇,假借之法,准此矣。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