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即将来临,大家的年货办得怎么样了,不用说吧也许大家都办齐了吧,现一到新年,我不得不回忆了往事,那时我进入了高中的大门、我隔壁有一个玩得好的铁哥们,俩人同年同校一起进入高中,刚放寒假就进入了过年的高峰,记得有一天,双方大人都到大礼堂开群众大会去了,我俩偷偷地你端来菜、我拿来酒,俩人相互畅谈学校的读书情况,不知不觉地俩人都喝醉了,不知睡了好久,等大人开会回来看到我俩的状态,大骂了我们读书人喝什么酒呢,醉成这样象什么东西,我俩也醒了低着头乖乖地离开了,好、好暂时说到这里,到现在还在大脑中记忆忧新,我的往事、往事呀。
快要过年啦!还记得小时候过年的回忆吗?我有酒,你有故事,让我来听听你们的美好回忆?
民国时期。
火车终于缓缓驶进上海站,站台上的喇叭广播传来娇柔的女声,反复不停地播放:“上海站到了!请您收拾好行李安全下车!上海站到了!上海欢迎您!” 我一脚踢醒还在梦中的小马六和阿五驴,“起来起来。” 小马六的眼睛睁开一道缝,呆若木鸡望着站台牌子,他只挑了一个认识的字,半天挤“上”,阿五驴也努力拼凑另一个字“母”,两个兴奋得相拥:“猫九,上母到了,是上母!” 我同时赏他俩两掌五指山:“笨猪,是上海!” 引得猪头三一旁嘀咕:“猪不笨,笨的是马和驴。” 我们一伙望着来往的人群,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时尚摩登,而我们破破烂烂如丛林中跑出来的野人。我们有此茫然,有些胆怯。 我们的眼前正是一半是贫民窟,一半是销金窟的大上海。 我像梦游一般,脸上看不出激动和沸腾,但我不用回头也知道有多少人在沸腾,身后的伙伴们都在积极咽口水,并声音急促。好吃懒做的小马六一定在吞咽口水:“原来这就是上海!”,猪头三也忙着吞咽口水:“这比俺们村好上百倍!”牛八的脸现在一定是通红。 我们的面前,是一个狷狂的大时代。在这个冒险家的乐园里,让一个个时代的逐梦者,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下。 崇拜、倾心、慑服。 上海,我们真的来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这曲童谣道出的是一种传承。
如今的“年轻”使得传统年俗在视野中逐渐模糊,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的我也只剩下那份理想中的“年味儿”。
......仿佛又飘入了乡下这栋再熟悉不过的老房子。
的确,那时交通道路没如今便利,父母一年一度拎着大小包,拽着我的小手挤上那令人无法呼吸的“无座”。下了车,最后还必须靠勤劳的双脚磨近一小时山路,若遇雨雪天气,腿自然更委屈了些。
这是我记忆中的大年三十。清晨,协助父亲小心翼翼抹着带有墨迹的大红春联贴于门上。当时已是小学五年级,念完这基本能认全的字体后问是啥意思,父亲道着祝愿全家来年有个好兆头。
接着是请门神、悬挂大红灯笼、贴窗花......这一切显得岁月中的泥砖更加红旺。最后,眼中的 “咔嚓”,脑海里一张珍贵的“相片”保存至今。
终于装扮好了。奶奶的皱纹在脸上画着快乐的符号忙喊着吃早饭,端来四份豆腐,两份水的、两份煎的。母亲说这是祖传下来的习俗,自然也是你奶奶拿手菜。还说豆腐补脑,吃了聪明,叫我多吃点。
餐后,母亲就嚷嚷着催促我洗澡,说洗掉秽气,明年就能考出理想成绩,并拿出了我心仪的新衣。
焕然一新的我被父亲叫着跟爷爷一起去请住在另一个世界的老爷爷、姥姥回家团圆。我们来到屋外的一条土路上,父亲端着一只炖好的整鸡朝一个方向拜着,爷爷拧开瓶盖把一股酒香洒出。接着全家人齐聚正堂屋祭拜,母亲还叮嘱我,在上香时别忘了默念美好心愿。
年夜饭过后,大人们围着那堆旺旺的炭盆畅谈着,而我此刻最爱摆弄的就是那火钳。随着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小口袋也魔术般鼓了起来。母亲再次温馨提醒,睡觉时记得把它们拿出来放在枕头底下“压岁”。
之所以能坚持“守岁”,自然是大人们的习俗影响着我。也更是我的守候,——全家一起陪我在喜庆中点燃那传统的礼花来迎驾“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