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可养心,鱼被吃了生态平衡打破了,希望钓鱼者真的为了养心,把钓到再放归自然,这点要向国外学习,保护自然平衡爱护每条河。
钓鱼可养心性,但钓鱼为何可印证人生中的某些行为,斗智斗勇?
我开始学钓鱼仅仅是为了跟朋友们一起去玩儿!尽管一条鱼没有钓到但是很开心!后来迷恋上了钓鱼!
从开始的紧张与刺激感的加重我开始天天泡在各个黑坑里两年之久!大量的装备大量的鱼饵!一次偶然的机会跟我高中同学一起去野钓!让我重新认识了钓鱼重新对人生有新的认识!
我同学的装备特别简单!一个水桶一个挎包!一把钓鱼伞!我的却是一个钓箱一个挎包一把雨伞。一堆饵料!又是抄网又是鱼护!各种线组各种配件!往往一次拿不完!他看到我呵呵一笑!因为场地他常去的!我第一次去,对环境不了解对鱼种不了解对鱼喜欢的味型不了解!他在不断地上鱼扔鱼我在不断地换鱼饵找味型!他钓的大的三四斤小的二三两。几乎全部放生!我对他的坦然感到敬佩!钓鱼对钓与对鱼的理解!乐趣的生成都有不同的感悟!
野钓久了几乎成为佛系钓鱼人了。对欲望的追求不那么地不择手段。而是境界的自然体现!走的时候只拿了一条二斤多的。其它全部放生!
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不再拿鱼护不再需要抄网不再拿钓箱。只拿一根杆子一把伞一个坐垫一包鱼饵!享受钓鱼的乐趣去体会野钓的精神!不再为鱼而钓而是为钓而钓!不再拿走用不到的鱼去送人!而是除了需要的偶尔一条其他放回大自然!学会舍弃得到乐趣!
钓鱼修身养性是因人而异的,跟个人性格有关,有的人淡泊名利,钓鱼只是做为休闲娱乐,这样就会看淡鱼获,享受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而现在社会节奏快,大多数人在钓鱼的时候难免也会和社会工作一样,自然也和社会的某种行为相符。
钓鱼是一种古老的狩猎行为,这些会随着基因延续下来,这个是刻在骨子里的。既然是狩猎,就是捕猎者和猎物之间的斗智斗勇,耐心,设置陷阱(鱼饵的搭配),捕杀(钓中鱼类)都是捕猎的手段,这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
不和猎物斗智斗勇,就无法获得猎物,猎物不会自己送上门来,所以就需要设置陷阱,在钓鱼方面来说就是搭配出鱼喜欢的饵料,在现实社会行为中难道不是这样吗?在社会活动中,工作中就是这样存在的,例如谈判,双方就是在斗智斗勇,例如体育比赛,也是斗智斗勇等等,这就是从狩猎中遗传下来的基因。证明了钓鱼本身就有其社会性。
这样就验证了从事钓鱼活动,可以印证人类行为的原因。这就是哲学里面的社会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可以关注我,一起聊聊钓鱼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