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5000年,为什么古代提倡“士农工商”等级制度?为什么要将商人排在最低?

5回答·1282阅读
小史微课堂

2019年08月02日

现在人把古代为什么“士农工商”把商排在最后应该是以下这几个原因:

1、顾客就是上帝,换句话说,谁给钱谁就是上帝。所以商人在古代地位才会低,因为为了钱,尊严都可以不要。

2、商人不是生产者,不劳动,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是不受统治者欢迎的

3、古代的社会地位,士农工商,商人是一个地位很低的阶级,因为在古人眼里,商人就是不干实事的寄生虫,把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工匠制作的产品,四处贩卖,赚取中间差价。

实际呢我不认为“士农工商”是按照等级划分的,“士农工商”这个说法,仅仅是出自《管子·小匡》而已,并不是任何一个朝代官方规定的制度规定或法律,仅仅只有《管子·小匡》中存在士农工商这个说法,而《管子·小匡》中的士农工商,也不是指地位高低阶级划分,而是对是古代四种民众的总称,《管子·小匡》将士农工商合称为“四民”,并没有划分地位高低和职业贵贱。

如果把“士农工商”按照等级划分那就是扭曲概念了,士农工商,从来不是等级排行。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翻译:士农工商四民,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们杂居,杂居则说的话做的事都不一样。

【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

唐宋明清,从来没有哪个朝代把商人划到贱籍当中,即便是寻常商户也不是贱民。贱民是什么【官奴婢、世仆、乐户、九姓渔户、丐户、疍户、皂录】这些在明代属于贱籍,世世代代都是贱籍的那种,直到雍正废除贱籍。

士农工商,至少都属于良籍。

招财牛哞哞

2019年08月02日

士:当官的

农:种地的

工:工匠,手艺人

商:商人

其实最早的时候是没有“士农工商”这个等级划分的,后来封建王朝为了维护统治才渐渐给人为划出来了这么个制度。

要谈为什么提倡“士农工商”,首先要说的就是历代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应该都知道这个政策,凡封建统治帝国都施行这个制度,重视农业而抑制商业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古代都是小农经济,国家产业模式都是以”男耕女织“的小家庭作坊为主,这样不仅能保证国家有稳定的粮食产量,稳定的人员流动还有利于维护统治,不打仗时各家各户产粮纳税供养政府、军队,打仗的时候还可以就地组织起来当兵打仗。

然而从事商业就大不一样了,首先商人是不进行农业生产的,其次商人天然就具有到处流动的属性,这就给国家稳定带来了一些不稳定因素,不利于人员管理。而且一旦商人巨富,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贿赂政府官员破坏官场生态倒是其次,就怕他们招兵买马揭竿起义。

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代社会为什么总是抑制商业了,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古代商人的地位也都是最低的,被人为的排在最低。

以明代为例,明朝规定商人是不可以穿丝绸的,而且商人子女不准考科举,不准在朝为官!

历史怪诞说

2019年08月02日

钱能通神,却不一定能通权。

在中国古代,商人地位低下。

秦朝时,商人即使富得流油,也不可以穿丝绸衣物。

唐朝时,商人不能入朝为官。

直到明清,商人的地位才有所转变,从富商巨贾仕途无路到富商巨贾仕途有路。

最主要原因还是古代统治者们的“重农抑商政策”。

无论哪个时代,贸易所产生的利润都是相当可观的,为何历代都不重视商业呢?

首先,中国庞大的人口决定了中国千年来一直处于农业社会

中国广阔的领土内生活着绝大多数农民,虽然税少,但积少成多。

另一点,农民通常是被固定在土地上的,不能随便离开居住地,便于征兵打仗。

而商人则有很强的流动性,并不容易收税,且影响统治稳定。

《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刀闲、南阳孔氏等人都“连车骑,交守相”,与地方诸侯互动频繁。

在众多的史书中都有官员与商人勾结、牟取利益的记载。

其次,主流文化儒家的贬低

汉代以后,儒家文化成了中国主流文化。

孔子所主张的是建立一个充满“礼、义、仁、智、信”的理想国家,对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进行扭正。

商人不事生产,不讲仁信,却赚得比农民多。

自然会妨碍其学说的公信力,早期中国文学里的形象一直多是反面。

如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商人重利轻别离”。

最后,则是资本在古代的不发达程度所致

这一条即可以说是因,也可以说是果。

钱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古代。

唐朝之前,想做官的途径多半靠血缘继承,贵族门阀制度不仅阻止了贫寒士子,也挡住了商人的前进之路。

科举取士又把商人群体排除在外,直到明清才有所转变。

钱在古代的实用性并不高,权利才是一切。

官本位社会对资本并不友好,纵有千万身家,一朝尸首分离也是常有的事。

民间传说里富可敌国的沈万三,被朱元璋一个不高兴就立即处死。

红顶商人胡雪岩,最后也落得个革职抄家郁郁而终的下场。

钱能通神,却不一定能通权。

请关注【历史怪诞说】,更多精彩内容在等你~

长安风华夜未央

2019年08月02日

中国古代社会职业划分,也就是“士农工商”四大类,这在古人典籍中也有体现。

士是最高级的,就是有官职的人,那是与统治阶层一伙的,靠吃俸禄生存。

农就是农民,就不用再讲了,延续了几千年,都是社会的主体。起义造反都要说成是农民起义,可见这个群体有多大,有多重要。

工是工匠的意思,在古代其实就是那些为贵族阶层制作衣服、陶器、青铜器、战车、攻城器械、建筑等半奴隶状态的人。

中国各朝代几千年来一直实行“重农抑商”的方针,各朝代所宣传的理论是:商人以倒买倒卖为生,不事生产,不从事和参与生产活动,商人靠“投机倒把”挣钱。所以古代把商人的地位排得比工人还低。

为了阻止社会上的人都去经商,都去倒买倒卖,从而导致务农、做工、从事生产活动的人的人数变少,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官方一直对商人进行压制!这就导致了中国商人,几千年来社会地位最为低下。


胡杨侃大山

2019年08月03日

"士农工商"、"重农抑商"确实是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最重要的一个施政政

策。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鼓励人们努力去耕种,获得更多粮食,防止因饥荒而影响政权稳定,说到底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我们都知道古代中国基本上是属于农耕文明,几亩薄田,男耕女织,典型的小农经济。而古代的劳动生产力是很低的。以汉朝为例,《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晁错复说上之言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100亩产粟 300石,亩产粟3石。汉代的小亩比战国时期的周亩略小,合今市亩0.228亩,折合今量就是亩产粟281市斤,高于战国后期的247市斤,比战国前期的亩产205.8市斤就更高了。不说古代,就说近代,看下表:

这还是在现代大兴水利、运用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的产量。比较一下,古代的生产力一定是很低的。而另一方面,古代没有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生产生活只能是人力畜力,这样一来就更加的消耗粮食了。

翻看中国史书,基本上人们能够吃饱饭就可以称之为盛世了,而关于因为战乱、洪灾、旱灾、蝗灾等等造成饿殍千里、易子相食的大饥荒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而往往这个时候就伴随着改朝换代。

做为古代中国的统治阶级来说,重农是他们必须坚持的政策。而抑商只是对内的,对外则丝绸出口了几千年。唐朝时长安的外国商人不下3万人,而广州就更多了,以致于安史之乱时被阿拉伯人趁机攻陷广州城,洗劫一空。

商人不参加生产耕作,不直接生产出社会所需物品,仅靠倒卖差价来赢利,而有的奸商甚至靠哄抬居奇来赚取高额利润,影响社会稳定,统治阶级当然就更不待见了。

归根结底,"士农工商"是古代农耕文明的必然产物,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此政策必然被抛弃。不但如此,当今社会甚至都很推崇商业文化。国外犹太商人,国内近代晋商、徽商,现代粤商、浙商不是大行其道吗!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