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的回答,是的,只是杀了多少人没有确数。题主所说的是发生在大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中,最为持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事——“睢阳保卫战”。此战基本情况如下:
时间:757年1月-757年10月
地点:睢阳
对战双方:大唐VS安史判军
主要将领:张巡VS尹子琦
兵力对比:约7000VS约13万
战役过程:757年,在坚守雍丘4个月后,张巡退守宁陵,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宁陵之战后,许远邀请张巡共守睢阳。1月,张巡进驻睢阳。张巡充分发挥他善守、善谋、善言的特点,先用计清除内奸,再以奇兵偷袭敌军,后又巧施妙计射伤敌酋。张巡将“兵者、诡道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情况下,以7000兵力坚守了睢阳10月之久。
最终结果:757年10月,睢阳城破,以张巡为首的睢阳守将36人被杀。
战役意义:睢阳,位于黄河、淮河之间,处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咽喉地带,是连接黄河、淮河的战略要地,是南下江南的必经门户。睢阳失守,大唐将失去江南富庶之地,那也将失去东山再起的根基。睢阳坚守10月,牵制住了安史判军10万之众,为大唐保住了经济重地,为大唐实现战略反击奠定坚实基础。
但是,在睢阳保卫战期间,却发生了现今看来惨无人道的吃人事件,在战役后期,城中粮草消耗已尽,一切可食之物也被吃光,最后,张巡杀了他的爱妾给军士吃,史称“杀妾飨士”,而城中老弱也均被吃。后世对此颇有争议,但此事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史藉有明确记载。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七记载:
“ 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人心终不离变。“
《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记载:
巡出爱妾曰:“诸君经年乏食,而忠义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众,宁惜一妾而坐视士饥?”乃杀以大飨,坐者皆泣。被围久,初杀马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
《资治通鉴》 卷二百二十记载:
“巡出爱妾,杀以食士,远亦杀其奴;然后括城中妇人食之;既尽,继以男子老弱。”
这三本史书都是位列二十四史的正史,且与前事不远,可信度极高,只是《旧唐书》与《新唐书》关于所食人数有所出入。
时人已有争论
睢阳城破之后三日,大唐援军就赶到了并收复了睢阳,新任河南节度使张镐上表张巡等人守城之功,有些人认为张巡没有让老百姓逃生,反而以人为食,不应表功;而更多人认为张巡坚守睢阳、保住了江淮,功劳极大,却并未否认张巡食人之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李翰所书的《进张巡中丞传表》,其中有言道:
不至而食尽,食既尽而及人,乖其本图,非其素志,则巡之情可求矣。
可见不管认不认可张巡的同时代之人,都确信张巡确实有食人行为。而此后不久的807年,文学大家,更是当朝高官韩愈曾著文肯定张巡死守睢阳之功,而不以张巡食人为意。这些都足以证明,与张巡同时代之人都确知张巡有食人一事,只是对此事各有看法。
以上两点都足以证明,张巡确实有过杀人以充军粮之事,只是具体是二三万、三万还是题主所说的四万,没有定数,我个人大胆推测一下:
一、存粮有多少?史籍明确记载,初,睢阳谷六万斛,可支一岁,而巨发其半餫濮阳、济阴。也就是说,睢阳还有存粮三万斛,换算下来有存粮360万斤(一斛=120斤),当时为战时,所有物资军管,也就是民间无存粮,这就是睢阳城军民所有的存粮。
二、可支持多少?史籍明确记载,当时睢阳人口是六万(按幼儿:成人:老年比例1:1:1,各算2万),士兵是6800人,一般一个成年人一天一斤米(这里假设士兵管饱,百姓折半,老幼再折半),每天消耗粮食26800斤。存粮大概可以消耗4.56个月,再考虑战争减员因素,因此史籍上说存粮可支半年是准确的。
三、到底吃了多少人?睢阳守了10个月,也就是后面4个月没有正经粮食了,之后吃树皮、鼠雀、战马,再考虑减员因素,6个月减半吧,靠这些再支撑1个月,这样算来,真正吃人的时间只有3个月,那这个时候日耗粮也仅原一半,也是13400斤(吃人应该不会放开吃吧,这里就按原口粮算,实际应该会少)。考虑到吃的都是老弱妇幼,人又饿瘦了,按人均60斤算吧,得肉48斤(按生猪得肉率80%算,这里没有不敬的意思,因为确实没有人的得肉率),这样算来,每天得杀279人,杀3个月也就是25110人,但是要考虑每日杀人减员、战争减员、伦理节约(不会放开吃)等因素,以此推测睢阳保卫战中食人不会超过2万人,甚至在万人以下也有可能。不过,不管吃了多少人,都不能改变张巡反人类不人道的行为,即使功劳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