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农工商,出于《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所以这四者都是“民”,而“士”,可以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农就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工指手工艺人/工匠等;商就是指商人了。
由于我国古代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农就是排在前面,而士则是从农转变为统治阶级的一个过渡,在最前面。而商人是不从事直接生产活动的阶层,所以在古代他们往往最没有权利,尤其是政治权利。
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人口流失,因为土地是不动的,农民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耕种,而金钱是可以流动的,商人常常带着金钱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赚钱,所以为了使防止人口流失,皇帝会故意贬低商人。
统治者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束缚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清朝统治者对工商业采取了种种限制,康熙时为了限制纺织业的发展,曾对设机数量作出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注册,给文凭然后敢织”。雍正帝也曾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为共末”,因此,商人的地位十分低下。清政府对商人还征改重税,各地关卡林立,层层盘剥。如云南的铜冶,清政府派官吏监督,并由官府定价收购。其它行业也是如此,这就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吃饭的问题不解决,人心就不稳,老百姓人人都能衣食无忧,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粮食生产非常重要,把农民放在第二位,鼓励他们多参加生产劳动,多收粮食。那手工业者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用品,丰富人们的生活,也很重要,所以放第三位。
为什么把商人放最后呢?因为商人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投机取巧、舞弊钻营的事,商人唯利是图,往往为了谋取利益而不顾社会道义。他们代表的是贪婪和欲望,不能鼓励,必须打压,所以把商人放在最后,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社会地位,也被人瞧不起。
那怎么实施对商人的这种打压呢?就是国家给他很多限制。比如在宴会当中,商人一定要坐在下面,读书人坐上面;虽然你有钱,但衣服穿着不能太华丽;纳税的时候商人要比别人多纳税。在衣食住行方面,对商人都有严格的限制,不能超越你的身份地位。
现在不同了,价值观反过来了。有钱就有名、有地位,有钱就有一切,可以为所欲为,金钱成了决定社会等级的唯一因素,造成社会大众一切向钱看,人人唯利是图,继而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一旦金钱成了人们追求的第一目标,就很难感觉到社会的和谐幸福了。
而现在真正做学问的呢,很可怜,社会上没地位,没人瞧得起,因为人们只看你有多少钱,只用这个标准。所以现在全体人民都变成商人了,读书人也被动变成商人了,卖书赚钱,开补习班赚钱,开私人幼儿园赚钱。所以现在尊师重道的风气也失去了,因为只要有钱,什么老师都请得到,孩子就不尊重老师,因为你是我父母花钱请来的,你教我是你的工作,你是为了赚钱,我凭什么尊重你?
所以现在真正做学问的人也少了。大家都在向钱看,写文章的也不愿好好写了,一切为了流量,为了利益,只要能够迎合大众胃口,只要能够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什么文章都写的出来,甚至不顾道德底线,主动写些遭人骂的文章,只要能炒作火了,不择手段,怎么都行。
商人本来就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现在把商人放首位,大家都变成商人,都在争利益,社会就乱了。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还是古人用心良苦,古人看得清楚,想的周到,所以才这样做,把商人放在最后一位。
古代,人们最瞧不起的就是商人,故而有奸商之谓,那时的人们最注重的还是农业,认为务农乃国之根本,而对于这些不劳而获的商人是不屑的。
商人在古代社会是比较有钱的,因此他们常常威胁到皇帝的统治,所以历代皇帝就故意贬低商人,让他们无法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2.古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人口流失,因为土地是不动的,农民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耕种,而金钱是可以流动的,商人常常带着金钱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去赚钱,所以为了使防止人口流失,皇帝会故意贬低商人。
3。古代人们看不到商人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在当时那个名以食为天的年代,不好好在家务农,整天想着不劳而获,而获得大量财富的商人,即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统治者们怕带坏风气,无人耕种土地。
3.商人给人们的印象总是奸诈,在古代以仁、厚为道德准则的社会里,地位自然就会低。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