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要亲手杀死哥哥弟弟承担历史罪名,借刀杀人不是更好?

13回答·3647阅读
日慕乡关

2019年08月21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无论从为人还是功绩上来说他都是最顶尖的那一批皇帝之一,从毛主席那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来看毛主席对于李世民的评价十分之高,都说英雄惜英雄,能入得了毛主席法眼的注定不会是普通人,说是“千古一帝”也不为过!

当初隋帝荒淫无度,天下大乱,李世民“怂恿”父亲李渊起兵造反,条件是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所谓“犬父虎子”,虽说李唐起义,李渊坐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李世民居功至伟也是毫无争议,正是他四处招兵买马,才将日后的“凌渊阁二十四功臣”收入囊中,为李唐王朝打下锦绣江山,不客气的说,没有李世民,就没有李唐的天下!

然而登上皇位的李渊却没有履行契约,而是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一来是嫡长子继承源于祖制,李渊不想破坏规矩,二来李建成也非泛泛之辈,文韬武略,由他继承大位,也一样可以胜任。

为了安抚李世民,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这个官职是实打实的第三把交椅,李世民可以囤私兵、铸造钱币、大权在握,然而李世民并不满足,毕竟是李渊毁约在先,同时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都手握重兵,并且互相看不顺眼。

其实错就错在李渊太过仁慈,他如果想要拥立太子李建成登基就应当将李世民和李元吉手上的权力剥夺干净,而不是像现在这般让兄弟三人三足鼎立。虽说日后的唐太宗励精图治、满腹诗书,可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可是刚刚经历开国的战火与血腥,他不杀哥哥弟弟,哥哥弟弟也不会放过他,权力斗争从没有骨肉亲情,所谓:赌场无父子!权力场的诱惑比赌场大百倍千倍。前朝废太子杨勇和隋炀帝杨广就是个例子,见多识广的李世民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再说了,就是他愿意隐忍不发,他手下那些开国大臣们也不会甘心,如此一来,玄武门之变就变得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当初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去喝酒,结果回来之后吐血三升,李世民就向李渊告状,讲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杀他,并且还透露了李建成与李元吉与李渊的宠妃有染的事情,听到消息的李渊如遭雷劈,失望至极的他命令李建成与李元吉次日来见他,他要好好问一问这件事。

第二天,李建成与李元吉等人一进入宫中就发现不妥,才想调转马头,早已埋伏在此的李世民等人纷纷站出来,此时李元吉第一个出手,他弯弓搭箭向着李世民连射三箭,箭箭落空,李世民惊出一身冷汗,立即弯弓搭箭一发射杀李建成,之后尉迟恭也将李元吉击毙。至此,李建成与李元吉纷纷授首,李世民也在之后将李渊劝退,自己登基称帝。

虽说过程是很狼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李世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他开创的“贞观之治”为李唐王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很多人都说李世民心狠手辣,篡改史书,我却认为不是这样,倘若真的如此,后人就不会了解“玄武门之变”的惨烈与李世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至于为什么要亲自动手,实则是不得已为之,要知道古人虽然崇尚刀剑弓马,具体到王公贵族子弟多半是绣花枕头,所谓弓马娴熟,不过是演武场上的作秀罢了。

但李世民三兄弟不同其他,一则他们出身鲜卑贵族(其先祖李虎出自北魏六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实打实的武将),尚武之风浓烈,二则李世民带兵征战多年,上阵杀敌,刀口舔血,这种场面见的多了,纵然亲自上阵,也是轻车熟路,三则他们三兄弟是入宫面圣,闲杂人等很难随时护驾左右,只能亲自出手。

好在李世民砍人基本功扎实,关键时刻不手软,以一敌二,在尉迟恭的帮助下,斩杀李建成李元吉,建立不世伟业!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建成李元吉根本不是李世民杀的,而是手下喽啰们一拥而上,将他们两个伏击杀死,李世民登基后,为了美化自身形象,将功劳据为己有,群殴变单挑,还是后发制人,既好看又好听,何乐而不为。

至于杀兄诛弟这事,的确不太好听,借刀杀人可能要好听一些,但要知道,李世民当时考虑最多的是眼前利益,他不仅要剥夺哥哥弟弟的继承权,还要趁机逼迫老爹退位,如果没有血腥的杀戮震慑群臣,后续工作难以推进,大家都是刚刚从天下大乱中打出来的,如果刀口不沾血,一个个讲道理,的等到猴年马月才能上位,干脆一了百了,杀一儆百,亲兄弟都杀了,还有谁敢不服?

况且他们争夺的是龙椅,哪有刀可以借,有谁能有屠龙宝刀!

至于后世的名声,那是以后要考虑的事情了,李世民出身鲜卑,对这些事情本就不是太在意,毕竟现世的皇位,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塞秋鸿

2019年08月22日

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弟上位,在历代评论家的眼中,这成为他最大的污点。

在中国,人们总是以道德标准来审视历史人物。

尤其是对于杰出者,“贤者”人们会以更加严苛的道德准则来打量他。就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说的那样:

然《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李世民无疑杰出的帝王,若是没有杀兄弟这一节,他就更加完美了。

然而人无完人。

如题所言,其实也是希望李世民能避开杀兄弟的事,以使得李世民的形象更加高大高尚。

然而现实事,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很多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形势更加险峻。

《旧唐书》说:

或曰:以太宗之贤,失爱于昆弟,失教于诸子,何也?
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

这一番自问自答,已然点出“故之兴,间不容发”的险峻形势。

李世民想借刀,形势不容许他借到刀。

而且,最好的刀,应该是高祖李渊,这几乎是不可借到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有一番评论很有意思。

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司马光也是以一定的道德要求来看待此事的,他希望李渊、李建成、李世民都是“贤人”,李建成知道让贤,李世民也懂得避让,就不会发生玄武门惨剧。

司马光更进一步假设,李世民不应该主动政变,应该是等李建成先动手,“俟其先发,然后应之”,这样一来罪责就在李建成而非李世民。

司马光也是如欧阳修所说的那样,“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希望李世民完美点。

只是现实不是史家或书生看到的那样,我们只看到李世民政变成功了,却不知道他的成功是带着巨大风险的。

李世民有污点,但是人无完人,而且这个污点并不妨碍他的伟大。

繁华落幕之中

2019年08月22日

李世民没有能力去借刀杀人,唯一能借的就是李渊,但是李渊会杀自己的儿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由于李世民的功绩太大已经威胁到太子李建成,因此李建成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除掉李世民,不惜花重金拉拢李世民的武将,在没有拉拢成功下,又以李元吉出征抵抗突厥为由调用李世民的生死部将,想伺机除掉李世民的部下。李世民在部下的建议下决定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以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为由像李渊告发,李渊召李建成,李元吉入宫时,李世民则埋伏玄武门,以造反的罪名将李建成射杀,弟弟则被尉迟恭射杀。


历史花布雨

2019年08月10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射杀的是自己的哥哥李建成,而他的弟弟李元吉是死于大将尉迟敬德之手。李世民公元前626年7月2日,刚刚建立不久的大唐内部爆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秦王李世民在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的斗争终于由母后推到台前,由阴谋倾轧变成刀剑火并。在事变中,李世民射杀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登上了大唐的至尊之位。至于为何李世民要亲自动手,而是是假手他人,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帝位之争,不死不休

李建成与李世民,一个是坐镇中枢,协助处理政务的文官代表一国太子,一个是征战在外,战国赫赫的武将代表统兵的秦王,两方在危难之时还能做到同舟共济,一旦到了天下大定之时,必然难以和平共处。自古帝位之争,都是不死不休的,对大多数封建君主来说,父子之情、手足之情比起皇位来说,都是可以抛却的。

二、争斗日久,积怨已深

早在李世民出兵平定王世充之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便开始显现,阴谋倾轧的手段也开始出现。李建成自知功绩与微信不敌李世民,担心太子之位不保,便已经开始了对李世民的各种攻击。史书记载,两方斗争从太子买通唐高祖后妃进献谗言开始,之后各种手下官员密告秦王谋反,太子亲自下毒酒谋害,齐王李元吉谋夺兵权等都是致人死地的杀招,虽然有些事情可能胜利者粉饰,但终究表明了积怨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三、千钧一发,不容多想

玄武门事变前夕,太子派以突厥来袭,李元吉出战迎敌为理由,抽走了很多秦王手下大将,还有秦王账下最精锐的玄甲军,把李世民变成了“光杆司令”。同时,李建成唆使太史令傅亦上书秦王欲反。李世民绝地反击,也诬告李建成私通后妃,在李渊召三人入宫对质的时候,在玄武门设伏,杀人夺位。三人相遇之时,李建成、李元吉察觉有异,策马而反,李元吉也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李世民此时如果不还击,或者让二人回到宫中召集人马,死的就是他了。

帝王之家,最是无情,为了皇位父子相残、兄弟阋墙的事情不绝于史书。在他们看来,成者王侯败者寇,只要最终获胜,无论之前做过什么,都可以粉饰过去,所以,无论是李世民亲手射杀李建成还是假手他人,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子墨子

2019年08月10日

这个问题很好,因为他牵扯到一个做大事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名声。该问题讲的是玄武门之变的事情,不过李世民亲手射杀的不是弟弟,而是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他的弟弟李元吉是被李世民的手下尉迟恭射杀的。但李世民为何不借刀杀人呢?其实是他没有那个能力。

稚嫩的政治手腕

借刀杀人多半是借用政治手腕和阴谋诡计来进行斗争,一般都是文官的拿手好戏。当时的李世民是个武人,对于朝廷斗争并没有多少的经验,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却是个中高手。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利用各种关系和手腕减弱李世民的实力,先是拉拢李世民的武将,但没有一个成功,接着把李世民的谋臣一个个的调离出秦王府,搞到最后李世民的秦王府只剩下了一个长孙无忌。

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才是真正的借刀杀人,他们弱化李世民的实力以后,又在皇帝李渊的面前诬陷李世民拥兵自重,李渊对李世民于是越来越提防,开始把李世民的人调出京城。如果任凭事情发展下去,李世民终将束手就擒。

但李世民是要做大事的人,他定不会坐以待毙,他得知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的事情以后,偷偷向皇帝李渊揭发。李渊起初并不相信,于是下旨召见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元吉一开始是不愿意进宫面圣的,他担心李世民会对他和太子图谋不轨,但太子李建成却并不担心,因为他们进宫经过的玄武门的执行禁卫常何是李建成的心腹,于是两个人就骑马入宫。

但是李建成不知道的是,常何已经被李世民策反了,而他还被蒙在鼓里。李建成策反李世民的武将一个没成功,自己的心腹却旦夕间被李世民策反,由此可以看出李建成是何等的愚蠢。假如真给这样的人当了皇帝,大唐怕是会和隋朝一样,二世而终。咱们还是看看玄武门之变的经过吧。

玄武门之变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琼、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也一起入朝,骑马奔向玄武门。

李建成、李元吉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 李世民跟在后面呼唤他们,李元吉心虚,先张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由于心急,一连两三次都没有将弓拉满,箭没有射中。李世民却搭弓射向李建成,李建成一命呜呼。

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跌下马来。可就在此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

齐王李元吉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一把夺过李世民的长弓,准备利用弓弦勒死李世民。李世民也是命不该绝,尉迟恭跃马奔来救了李世民一命。李元吉想快步跑入武德殿寻求皇帝李渊的庇护,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送去见了阎王。

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帝王的名声与别人的看法

各位,你说李世民当时射杀李建成的时候,他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担负弑兄的罪名呢?我觉得李世民是不可能考虑这些小事的。

纵观历史,凡是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是有人说好,有人说坏的,根本上没法子使个个都说好,所以做大事业的人,总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做大事业的人只会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就像电影《哪吒》里说的一样:我就是我,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不仅没有什么骂名,反而励精图治,给唐朝打下了一个大大的版图。让大唐称雄世界,万邦来朝,这是华夏之幸、人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