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先从轿子说起吧,“轿”的名称起于宋代,在此之前通称“肩舆”。“舆”字是象形的解释,多有车厢的泛指。当“舆”字当动词用时,除了从车之外,还有奔往的意思,如“舆论”。当知道了“舆”的解释,就不难知道“肩舆”的解释是肩抬或肩上的载体。
轿子的使用从民间的二抬到四抬,八抬的形式呈几何型平均计算的,直至皇上皇后专属十六抬的大轿,据说历史上曾经有过三十二抬的大轿。
当然古代乘坐轿子是分等级的,民间使用的二抬“便轿”最为普通,各个朝代不同,朝廷官员的乘轿都在四抬开始,八抬大轿的使用都在京城御史,一方大员的权利范围内。所以说古代轿子的使用类似于近代政府官员的轿车使用。而三十二抬大轿应该算皇帝御批的类似现代的高级房车吧。再说“古代结婚为何钟情八抬大轿和讲究”。
前面说了虽然民间只限于二抬的便轿,但对娶亲用的花轿允许八抬,只是在轿帷用料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应该说古代的人性化办事风格也类似与当下结婚豪华车队的使用。至于结婚八抬花轿的原因,老漁以为无非两点,二抬与四抬轿的受力方向是纵向的前后一致,致使乘轿者与抬轿者互为不便;
再就是即便四抬轿也有受力方由四个角分配,但结婚花轿在使用上需要有着彰显出喜庆热闹的特殊性,于是抬轿者多了些表演内容,八抬轿除了减轻受力,比起四抬轿还少了遮挡,无拘无束的放开抬轿者为婚庆热闹展示的空间。(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女子结婚为何钟情于八抬大轿?结婚坐花轿有什么讲究吗?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听这样一句台词,”除非用八抬大轿娶我进门“,八抬大轿很有份量,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明媒正娶的标志。正因为它很有份量,所以这八抬大轿可不是哪个女子都可以坐的。
八抬大轿的魅力
那么到底哪些女子有机会坐呢?除去候王将相之女,首先你得是黄花大闺女,头婚出嫁。其次还得看你要嫁的夫君家家底如何,也就是说结婚用车是奔驰宝马还是马玛萨拉蒂?那都得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嘚瑟。
如果你嫁得夫家家境一般,那你只能坐到四人抬花轿;如果新郎家是大户人家,名门望族,那新娘不仅可以坐上八抬大轿,就连新娘的亲戚友人也可坐上绿轿子,更令人惊喜的是,新郎官还得胸前挂朵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去迎接你,边走还得边奏乐,敲锣打鼓,何等的风光啊!你应该能想象到这八抬大轿的魅力与份量了吧
但如果你是二婚,抱歉,根本没有坐花轿的资格,通常情况下只能在半夜悄悄地进入夫家门,一个简单的仪式就是婚礼了。如果是纳妾,也没资格坐轿子,在南方,倒是也可能给你一顶轿子,但颜色是黑色的,和喜庆的花轿有区别。
坐花轿的讲究
轿子本身就很有讲究,在古代,轿子的类别也是有规定的。平民一般只能坐两人抬的便轿,官员的轿子则有四人抬也有八人抬,皇室贵胄坐得轿子那抬得人就更多了,有十到三十人不等,可见轿子的规模与豪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地位。
那么坐花轿有什么讲究呢?我们现代人结婚有一个习俗,新娘出门脚不能沾地,要新郎公主抱上楼或者背上楼。这个习俗可以说也是古代人流传下来的,新娘上轿和下轿脚不能沾地,也是要由父兄或新郎或抱或背进出花轿,其寓意就是不能将地面的晦气带进新郎家。
其次,新娘进轿前就要蒙上红盖头,在轿子里也不能取下来,新娘更不能掀开轿帘子放眼窗外,还要注意手脚不能伸出轿外。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颠轿的习俗,原因是大家对新娘子都很好奇,通过颠轿迫使新娘子能伸出头或手,以便一睹芳容。
古代女子结婚只要有花轿来抬就行了,未必是八抬大轿,女子也未必都钟情于八抬大轿,这是对古代民俗的一种错误理解。
其实古时“用八抬大轿来抬”这句话在古代普通老百姓的嘴里,并非褒奖之词,而多是含有贬义,意思是请人不动,摆架子,像大官员一样。这句话既用在娶亲上形容女方的架子大,或者是要价太高了。
说到轿子,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轿子在古代主要是官员,尤其是文官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古代官司员所在的级别不同,轿子的抬的人数也就不一样,轿子的装饰与颜色也不相同,连鸣锣开道敲锣的数量也不同,这是种礼数是十分森严的,稍有僭越就会有杀身之祸。
那谁才有资料格坐八抬大轿呢?这里就讲一下清朝时能坐八抬大轿的人。清朝对这种礼制有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出行时只能乘坐四人抬的轿子,只有出了京城,且要代表朝廷到地方检查工作时才能坐八抬大轿。如三品以上的钦差大臣乘八人抬的轿子。但如果是以个人身份办私事,如省亲访友之类,也不能乘八人抬的轿子,只能座四人抬轿子;外省督抚乘八人抬的轿子,督抚部属乘四人抬轿子。
古代轿子的颜色也有严格的规矩,皇帝坐轿颜色为金黄轿顶,或者明黄轿帏,高官坐轿的颜色为枣红色,低级官员以及取得功名的举人、秀才坐轿的颜色为绿色。
据《东京梦华录》、《五杂俎》记载,用轿子迎娶新娘应是从宋代中期开始,那时就有人用轿子迎亲了,但不知从何人开始。开始时只是一些官家和富贵人家用轿子迎亲。当时北宋灭亡后,王室逃到江南,也有很多的贵族和精英跟随来到长江以南,他们沿袭了在汴京的形成的用轿子接亲的习俗,于是,这种习俗在南方流传开了,从些以后用轿子迎亲在中国民间就形成了一种习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载,但这本书里没有说用的是几抬轿子。
从明清时期的小说来看,尤其是描写市井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来看,里面有不少篇章描写迎娶新娘的场面,但并没有写明迎亲时用的是八抬大轿,倒是描写了四人抬的喜轿。由此看来,过去迎亲的喜轿大多数都是四人抬的轿子,可能是在某段时期,少数用八人抬的是为了显摆的高官家庭,或者是有钱的人家,一般的百姓家庭既用不起,也不敢这做嚣张。要不然,从古至今,“用八抬大轿来抬”这句话成了一句揶揄的话呢?看来八抬大轿是古代小老百姓一种梦想,一种难以企及的梦想,并非古时普遍在民间流行的习俗。
结婚坐花轿的讲究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繁文缛礼,如装轿、踩轿、上轿、起轿、喝轿、宿亲、翻镜、颠轿、落轿等等。当然地方不同,礼仪也不同,上面的环节有的不一定都有,有的地方可能还会增加一些环节。下面从这一系列的繁文缛礼略举三个礼仪环节加以说明,以增加读者的印象。
装轿
也就是把花轿装饰一下。在中华大地上,地方不同,装轿的习俗有别。如有的地方由男方装饰,女方不用管;有的地方由男方装饰好后,女方再装饰一番。有的用红绸扎花悬挂在花轿的四个角檐上,有的地方在花轿的前面贴有一副对联和横批,有的挂着各种吉祥物饰品等等。中国大多数地方装花轿的时候,都要请人说一些吉祥话语。
踩轿
踩轿的习俗在汉族地区已经消失了,但在湖南的湘西南苗族与侗族地区还保留了这种习俗。也就是在新娘上轿之前,由女方的姐妹、婶婶、姨娘等女人,一般是两到三个,走上轿子里,然后轿夫抬着轿子,轿子上的女人就在轿子上用力摇晃。踩轿的目的主要是看轿夫抬轿子稳不稳,有没有脚力。如果轿子不稳,娘家人就要男方换轿夫。据说这是为了防止新娘“晕轿”,就像现在有人晕车一样。
上轿
也就是新娘子出门上轿。这一点也是不同地方风俗不同,如汉族地区一般由新郎背着新娘、或是抱着新娘放到轿轿子上,也有由伴娘引领新娘上轿的。湖南湘西南苗族和侗族地区则是由娘家的亲兄弟背着上轿,而新郎一般不到女方家里接亲。
不是古代女子结婚何钟情于八抬大轿,而是明媒正娶的正妻才有资格坐八抬大轿,小妾侧室等都没有资格坐八抬大轿。能够坐八抬大轿也是古代女子身份的象征。
结婚坐花轿有什么讲究
抬轿子的人有多有少,一般两个人到8个人之间,家境贫寒的是两个人,好一点的是4个人,如果家庭条件更好的话,那就是八抬大轿了,可见古人结婚喜欢用八抬大轿也是一种攀比之心。所以能够有八抬大轿也说明夫家条件好。
轿子运用到结婚上面,最早见于宋代,后面才渐渐的成为了民间的一个习俗。那个时候等待出嫁的闺女都在家里打扮得漂亮,凌晨男方就会派迎亲的大花轿,这在古时候叫做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果有几家同时结婚的话,谁赶的时间早谁就会生活的幸福圆满。古时候封建时代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而在花轿的使用上就更加明显。宫廷使用的龙凤花轿,满人使用的是满堂红花轿。如果古时候结婚不用花轿的话,似乎就不是明媒正娶。
新娘子没有做过花轿,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传统上只有第一次出嫁的人才可以做花轿,寡妇如果再出嫁的话,顶多是做普通的轿子。由于封建人们的思想比较落后,都看不起做这种普通轿子的人,大多都嗤之以鼻。
从某个意义上来讲,古时候的女性最多只做一次花轿,因此对于她们来说也是一个很特殊的经历。男方用花轿去迎亲的时候,花轿里面不能是空的,必须要做一个小男孩。通常凌晨4点就要准备好轿子,出发前还要点燃一捆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