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解释有无数版本,实际上不是老子本人的想法,而是大家的猜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争个对错?

2回答·1324阅读
马振廷1

2019年11月22日

道道都通着呢。就是家门也通,不能随便经过。床道看是通着的,真实是不容外人随便上床的。就各有自己的小道,也就有各自的认道。人们认识的都是些名道。暗道才是老子的道,道外之道,形而上的道,无字天书。道有可道,有不可道。就是无为之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解释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的要领。这两行字弄不懂,再下功夫也是亡费心机。对身心没好处,只会伤身,不会健身的。争只是争失精神。要想明白老子的用意,先得弄清老子,尹喜的去向,才是明白老子本意的方向。

无名草2020

2019年11月22日

对《道德经》的解释确实有多种版本,

这是广开言路,百家争鸣,也是一种

好现象,有的争论虽不能得到统一,那

无关紧要,大多数的观点还是趋向一致

的。

有的高僧大德讲经时,也有提老子的,提

到孔子的,也有的说他们是菩萨示现的,

他们的学说是为弘扬佛法拉开了序幕。怕

众生对佛法难以了解,就先了解道教,

《道德经》中很多地方与佛教的说法一致。

如“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非常道”就与

佛法的“诸法无常”非常契合,观点一致。

佛教讲“无我”,告诉大家不要执著有个“我”

“我”是五蕴假合身,是蕴宅,蛇宅,是羁

伴,是系缚。

老子也深知因为有了这个身体而不得自

在,他也认为身体是累赘。

他提出道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而运动的,也

很符合佛法所讲的“成、住、坏、空"的四

个过程。说明万法不能常恒,都会由盛走

向衰,不能久住,世上没有哪一个运动着

的物质能常住不灭!

问道华夏

2019年11月22日

其实也不是争个对错,我觉得自古以来,所有关于《道德经》章句的解读,都应该归属阐发与交流的范畴。且不说长沙帛书本和郭店楚墓竹简本,就说通行系列的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从汉代以来,依据这两种版本而阐发观点的也不下1800种,虽具体所指各具千秋,但其旨所归无不出乎于“道”。

道学界通常将《道德经》注家分为四大体系,即河上本、王弼本、严遵本、傅奕这四大体系,后来长沙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和荆门郭店楚墓竹简本先后出土后,又出现了围绕这两种版本阐发观点的系列,形成了除道教之外的六大基本体系,其中尤以王弼本和河上公本为大。无论注家有多少,其源头大体都出于这几个体系。

但这些注家因时代背景、个人信仰、个人所好等因素,造成了对老子思想理解的功用不同、角度不同、深浅层次不同的差别。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经》在用词用语上微言大义,一言万端,比如“道可道”这两个道,第一个道,到底是指道路,还是指通常的道理、规则?第二个道是名词的“道路”,还是动词的“言说”?春秋晚期的诸子文献里,是否有以“道”表示“说”的用法?等等。

即便老子所言之“道”能够统一,但由于注家立场角度不同,也还存在着功用、信仰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同样是道家,也都在“南面之术”的框架下进行个人阐发,但严遵与河上公的解读就不一样,严遵崇尚“自然无为”,他的《道德真经指归》便以修身正法为出发点,论述经世治国、养物生民之道,就跟河上公有所不同,河上公创立方仙道,着重点在治修身养性方面。

举例来说,同样是“谷神”一章,河上公的解释为“养神”,严遵的解读是“太和妙气”;河上公注解“玄牝”为口耳鼻,严遵则注解为雌柔而能生,等等。

至于道教,因为是宗教,所以在解读《道德经》时,就将哲学的《道德经》改造成了宗教的《道德经》,将“道”神格化,所以主张谷神就是欲神,人能精为神,要想谷神不死,就应该结精自守。

上述是道家(包括道教)内部,因为各自出发点不同,造成的解读有所差异的情况。

道家之外的诸家解释更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汉代以来,除了道家注本,影响最大的就是魏晋玄学家王弼注解的《老子注》,他对《道德经》的熟练程度不亚于河上公,他用老子思想解《易》,阐发哲学观点,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被誉为“正始玄风”,可见其见解之深刻,之独到。他撇开河上公、严遵等,以虚无思想解“道”,比如,同样是解释“谷神”,他的注解是:中间空无即为谷。他是以山谷之“谷”的虚无之状来诠释“道”的虚无之体的。

三国之后,由于其他版本都已逸散,王弼本曾作为唯一的流传,直到1973年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出土,在这一千六七百年的漫长时期内,各家注本无不以王本为宗,可见王弼的影响之大。

从三国到南北朝直到隋唐,《道德经》的注解,明显带有王本玄学本体论哲学解经的特色,比如唐代道士成玄英《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李荣的《道德真经注》,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等。李世民在注解老子时,与王弼思想基本一致,比如同样对“谷神”和“玄牝”的解释,李世民的注释是:谷者虚而能应者也。神者,妙而不测者也……玄,深也。牝,母也。

这是从几大体系而言的,虽不明晰,但大体脉络便是这样。

但是因为时代和时局的不同,《道德经》主旨的解读方向和思想内涵的解读方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唐代以后,道家思想走向下坡,新道学的儒家学说成为时尚,加之元代以藏传佛教为主,道家思想沉隐民间,出现了以内丹学说注经的潮流,南宋白玉蟾的《道德宝章》,还以道教内丹学为主,兼融禅宗思想,并杂有炼丹药物和火候方面的论述以及图像等。

除了上述几大通行本,还有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两种抄本,1993年荆门市郭店村楚墓出土的三种《老子》摘抄本,这两种版本都曾在学界引起过轰动,因为帛书本内容最全,抄写时间最早,较多地保存了《老子》的原貌,对订正今本讹误具有较高价值。但破损严重,错讹之处多、脱字也多。

楚简《老子》比帛书更早,属战国中期,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更为接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原始的《老子》文本。但内容较少,仅为传世文本的四成左右。

总之,《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不只因为它是一部帝王之书,只论述治国、用兵之道,还涉及自然科学、修身炼性、长生久视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且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因此给后人解读其思想观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就好比《易经》,千人千面各不同,天人道各有别。

解读古典,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思维的过程,对与错先放一边,重点是敢读敢想敢解,那种认为“道”是用来“悟”,不是用来说的,本人不是很赞成。道虽是说不明白,但是思想、观点是可以交流明白的,说不定某一句很平常的话,会让你茅塞顿开。不交流,自己悟,何时能开悟?除非你因缘殊胜,根器非凡。

丁哥说

2019年11月23日·高级教师

因为大部分人读不懂,读懂了会发现所有版本都无所谓,义理是统一的。

心安如愿

2019年11月22日

每个人都是在把自己的思想借老子的语言来表达,但都以为自己的解读就是老子的本意。因为别人的解读与自己的解读不一致,就会认为别人误读了老子,所以才有争辩对错。其实两人谁说的都不是老子,对错的标准,都是自己的主观意愿而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对错标准。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看别人的对错,只能用自己的标准衡量自己的对错。这样就不会有争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