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代名儒方孝孺到底做了什么,因何惨遭朱棣的灭门?

11回答·4574阅读
真果粒粒

2019年11月30日

事实上,方孝孺不仅被灭门,而且创造了记录——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其本人也遭凌迟酷刑杀害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方孝孺,字希直,时人称之为“缑城先生”、“正学先生”,浙江台州府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名满天下,有“明初第一大儒”之称,是建文帝的老师。

燕王朱棣发动“靖难”,兵锋直指南京京师。建文帝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便出自方孝孺之手。南京失守、建文帝身死,文武百官多转投燕王阵营。方孝孺拒不投降,被捕入狱。

朱棣第一谋士姚广孝曾恳求朱棣饶过方孝孺一命以保存“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后来的事明显表明朱棣食言了。

“靖难之变”打的虽然是清君侧的正义旗号,然而明眼人都知道是篡权之战,因此朱棣稍有心虚。这时候,就需要德高望重者代为草拟即位诏书,表明朱棣登基是上符天意下得民心的合法之举,方孝孺正是最合适人选。

然而传统读书人“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的道德观念,在方孝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出乎朱棣意料。

为建文帝身穿丧服的方孝孺接过草拟诏书的纸笔,挥笔写下“燕贼篡位”四字,然后把笔一丢便大声哭骂道:“死有何惧?诏书却不能撰拟!”。面对“先生不担心九族被诛吗?”的威胁,方孝孺愤然回道:“莫说是九族,便是诛灭十族又如何?”

好一个忠臣烈子,只可惜了十族共873人因牵连被凌迟处死。方孝孺是最后一个受刑者,也就是眼睁睁看着亲友遭屠戮,自始至终却未屈服。行刑一事持续了七天,被打入监狱和充军发配的人更是不可胜数。

封建时代的九族泛指亲属。但九族所指,历代说法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株连九族”是古代最惨无人道的酷刑,朱棣所灭方孝孺的十族,却是在九族之外,再加上“朋友门生”凑成十族。

方孝孺,耿直刚正、忠贞不渝、舍生取义、气节非凡,然而其迂腐也牵连无辜之人。

历史学家蔡东藩认为:“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至拒绝草诏,犹不失为忠臣,然一死已足谢故主,何必激动燕王之怒,以致夷及十族,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同归于尽乎?”

在阿谷看来,“成王败寇,无什好说”。方孝孺自可以做忠臣,但何必激怒朱棣多生祸端。当然,以朱棣对于其他建文帝臣下的暴虐酷刑来说,方孝孺一家是没有好下场的。但最惨,也不过黄子澄、齐泰(建文帝亲信大臣)的凌迟与灭三族。

中孚鉴

2019年11月28日

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他是明朝时期的学者、名臣、文学家、思想家。他自游聪明好学。朱允炆为帝后,方孝孺曾进京被委以重任。但是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登基后,方孝孺被却被杀,那时方孝孺四十六岁。

而方孝孺被杀时,牵连甚关,有被灭十族之说。虽然其被灭十族初见于祝枝山《野记》,《明史.方孝孺传》也是说朱棣只是杀了方孝孺父系一族。《立斋闲录》记载的也是被杀的是其父系一族,其母系一族和妻系一族的人并没有列出人名。

但是在《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文献记载的,方孝孺都是被灭十族的。

当然不管方孝孺被灭十族之事的真假,但方孝孺本人是被杀的,而且还牵连了不少家族之人,可谓是灭族之祸。

那作为明朝的一代名臣方孝孺到底做了何事,会被朱棣灭门呢?

方孝孺之所以被灭族,主要因为他的忠君思想,他不愿听从朱棣的安排,故而得罪了为帝的朱棣,朱棣因此发怒而把方孝孺灭门。

方孝孺是效忠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但是后来朱棣却发动了靖难之役。而且朱棣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作为敌对朱棣的方孝孺就被打入大牢。

因为方孝孺是一代学者,是当时天下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所以曾经有人就劝朱棣不要杀了方孝孺。那时朱棣是同意不杀方孝孺的。

朱棣虽然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胜利,又是建文帝的叔叔,他此时虽然取得了地位、权利,但毕竟是通过战争而来,在古代是讲究名正言顺的。

所以朱棣就想通过方孝孺的影响,来达到名正言顺的效果。朱棣就想让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但是方孝孺不仅拒绝为朱棣起草诏书,而且还出口大骂。因此触怒了朱棣。于是朱棣就下令将方孝儒孺杀了,其家族之人亦不少牵连至死的。

当然到了后来明神宗初年时,为颁奖、编录建文帝朱允炆时期的忠臣,就在南京建起超忠祠,其中被旌表之人,为首的是徐辉祖,其次的就是方孝孺。

任说天下

2019年11月28日

方孝孺,(1357~1403),字希直,号逊志,明朝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明朝大臣 。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方克勤的熏陶,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方孝儒六岁就能写诗,十三岁便能编写文章,长大以后又师从大儒宋濂,成为了同行中的佼佼者。

公元1382年,也就是洪武十五年,方孝儒在挚友东阁大学士吴沉和杨枢的举荐下,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百闻不如一见,朱元璋见到如此儒雅的方孝儒后是大口称赞,夸他是个学识渊博,才高八斗,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后来由于方孝儒的主张与朱元璋的政策不一致,结果方孝儒当时并没有被朱元璋重用。不过朱元璋也并没有放弃这个才子方孝儒,而且让他日后好好辅佐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

公元1398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即历史上的建文帝。就这样,按照朱元璋的遗诏,方孝孺即刻入宫被委以重任,先后出任翰林院侍讲和翰林院大学士之职。 当时建文帝朱允炆非常尊敬这个大儒家方孝孺,因为父亲生前在他身边,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及过这个人,说方孝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将来必有用处。所以朱允炆在读书时或者处理朝政事务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和棘手的事就经常请教这个方孝儒,有时候居然还让方孝孺代笔批复大臣们的日常奏章,俨然方孝孺得到了朱允炆的倚重,方孝孺也对得起这个少年天子,是忠心耿耿的辅助建文帝朱允炆。

就在方孝孺的仕途如日中天发展的时候,燕王朱棣,也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允炆开始大肆削藩并且削除了自己爵位的时候,突然起兵开始造反。并且打出了“靖难”的旗号,以“清君侧”为名,在北平誓师,召集人马,即刻挥师南下,与侄儿朱允炆展开了一场“靖难之役”,开始了叔侄争夺皇位的大战。

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的大军终于攻进了京城,这时朝廷已经乱成了一团,成者王败者寇,这是历史的必然。朱允炆没办法,就试图以割地划分南北两朝为条件恳请燕王求和,结果燕王根本没捋他这份胡子,最后议和以失败告终。 朱棣造反的目的为了什么,为了就是夺取朱允炆的这个皇位,他岂能与你朱允炆议和,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就这样燕王朱棣的大军进入京城之后,城中的大部分文武百官都见风使舵投降了燕王。认朱棣为新主。只有效忠朱允炆的一代名儒方孝孺坚决不投降,燕王一气之下当场就要杀了方孝孺,最后在谋士姚广孝的劝说下,才放过了方孝孺一死,即刻被关进了大牢,日后在做发落。 姚广孝当时告诉燕王说方孝孺是个可塑之才,名望和地位相当的高,留着他不仅可以安抚群臣和民心不说,还可以令他撰写一份新皇帝的诏书公布于众,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昭告天下,燕王您还可以名正言顺的登上皇帝宝座。

所以燕王听了他的话很有道理,因此,才没有杀了方孝孺。方孝孺暂时是保住了性命,可是以朱棣的性格,如果方孝孺不听他的摆布,朱棣一样还会杀了方孝儒的。 方孝孺还真就是个忠义之士,根本不听你什么燕王的摆布,你不是叫我写诏书吗,我就不给你写,不但不给写还辱骂燕王是个小人,背信弃义夺了侄儿朱允炆的帝位。而且大笔一挥,还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燕王朱棣大为恼火,见方孝儒誓死不屈就威胁他说:“你死容易,难得你就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大笑一声说道:“死即死而,诏不可草,即使诛杀我十族又怎样?”燕王一听,说得好,那我就诛杀你十族。

就这样,朱棣开始全城搜捕方孝孺在京的家属,全部缉拿归案后,居然当着方孝孺的面诛杀了这些亲人,无一幸免。方孝孺强忍着背痛,始终也没有屈服。 最后方孝孺在临刑前写下绝笔诗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用这首绝命诗,表达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忠心。

最后,明成祖朱棣不仅诛杀了方孝孺的“九族”,而且连他的弟子,学生,同窗等等,也被算为一族,加起来一共“十族”,共计800多人,全部被朱棣残忍的杀掉了。

读史溯源

2019年11月28日

弘毅为您专业解答

虽然朱棣发起靖难,夺得皇位,但他是篡位,名不正言不顺。朱棣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想得到舆论的认可,让自己的即位具备合法性。如何做到这一点?让名人大儒书写即为诏书就是比较好的办法,以大儒的号召性让天下文人认可自己这个篡位者,文人控制住了,舆论也就倒戈了,朱棣的继承之路便畅通无阻。

很明显,方孝孺就是这个最佳人选。方孝孺是天下大儒,被姚广孝成为读书种子,他在文人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极大,如果朱棣得到方孝孺的认可,基本上也就得到了读书人的承认,让方孝孺归服,朱棣势在必得。

方孝孺是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建文帝遇到学习的问题,经常向方孝孺请教,所以方孝孺与朱允炆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远超普通君臣,感情极为深厚。

朱棣攻破北京城后,召见方孝孺,打算让他书写诏书,而方孝孺则是痛哭走进大殿,悲泣声彻殿陛。朱棣缓声安慰方孝孺:“先生何须自苦,我只是效仿周公辅佐成王”。明明武力夺取,却还要给自己套上虚伪的外衣,朱棣的心机颇深。方孝孺自然能看出,淡淡的道:“成王在哪”?,朱棣回答,已经自焚。方孝孺讥讽道:“何不立成王后代为帝”?,此时的朱棣已经暗中有了怒火,说了句,这是朕家事,便让手下把笔纸呈上,安耐住心中的烦躁跟给方孝孺说:“诏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直接把笔一扔,边哭边骂:“死就死,写不了”。朱棣此时已经怒极,命斩于菜市,方孝孺慷慨赴死。

方孝孺如此做法,就是想以死明志,对朱棣非常鄙夷加痛恨。而朱棣此时已是皇帝,自然皇威不容侵犯,他已经尽可能容忍方孝孺的各种不敬,因有求于方孝孺,才耐心劝导,但发现方孝孺性格刚烈且无法被他所用时,残忍的一面自然暴露。方孝孺的哥哥孝闻,弟弟孝友被杀、妻子以及两个儿子自尽,一个女儿投河。朋友门生八百七十三人坐死,亲族尽数抄没,发配充军者达千人,惨烈非常。

感谢大家阅读,求点赞,求转发,求关注!

历史中的诗和远方

2019年11月29日

朱棣最恨两个人,第一个是方孝孺,第二个是铁铉。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唯一一次规模涉及十族的灭族惨案。中央大军北伐时,方孝孺写了一篇很精彩的讨贼檄文。朱棣看了那篇檄文后,气得喷血。道衍也告诉朱棣,方孝儒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如果攻陷京城,无论如何,一定要招降方孝孺。

为了招降方孝孺,朱棣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无论朱棣如何表现,方孝儒都拒绝投降。就要登基了,朱棣请方孝儒写一篇布告天下的诏书,方孝儒还是一口拒绝。@以史为鉴

那些胆小怕死的大臣,刚刚听说叛军围城,就劝朱允炆弃城而逃。站在道德的高度,方孝孺认为,无论如何,天子都不应该弃城而逃。如果天子抛弃皇宫,就等于抛弃祖上的基业,就证明朱棣造反有理。

老臣们又问方孝孺,万一京城被叛军攻破了,该怎么办。方孝孺声威凛然地说。如果京城真的被攻破了,为了江山社履而死,也是应该的。京城没有被攻破,只是朱允炆被出卖了。负责镇守金川门的朱惠和李景隆贪生怕死,在叛军的软硬兼施下,打开了城门。朱棣领着大军终于冲进了皇宫,朱允炆也终于清醒过来。万分伤心之余,他一把火,将整个富丽堂皇的皇宫烧得嚼嚼啪啪地响。朱棣浴血奋战四年,差点连命丢了。赢来的不过是一堆灰烬。

在朱棣的强行压制下,方孝孺拿起笔,却写了“燕贼篆位”四个大字。朱棣忍无可忍,以灭九族威胁方孝孺。方孝儒大义凛然地说,即使灭十族,他都不怕。朱棣成全了方孝孺,加上方孝儒的朋友和学生,朱棣灭方孝孺十族。

方孝孺死后,铁铉就是朱棣的眼中钉。抓住铁铉后,朱棣先进行了一番严刑拷打。

铁铉的骨头跟方孝孺一样硬,这更令朱棣生气。为了使铁钛屈服,朱棣割下他的耳朵,并将割下来的耳朵塞入铁铉的嘴里。

自从朱棣进入京城,京城天天发生灭族惨案。在热热闹闹的菜市口,即使是阳光明媚的大白天,走在大街上,百姓都感觉阴风惨惨,十分恐怖。

杀了几个月,前朝的忠臣义士差不多都给杀光了,朱棣才开始证明篆夺皇权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