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古代最大的自然灾害当属水灾,我们的祖先最渴望找到治水方法,著名的大禹治水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他们造"法″字,去水当首选了。
“法”字和水无关,为什么是三点水偏旁?
关于“法”字,楼上有高人说得很好了。再补充一点儿。
许慎《说文解字》,对“法”字的解释很全面透彻。段玉裁注,也说得很好。
一
“法”,小篆写为“灋”。见上图。
《说文》曰:“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
就是说,“灋”,是个会意字。从水,表示“灋”须“平之如水”;从“廌去”,表示“灋”要“触不直者去之”。
讲的再清楚不过了。

二
关于“廌(zhì)”,许慎的解释是:“廌,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之决讼,令触不直者。”
这是对“灋”从廌的很好注角。
段玉裁说,许书之“解”即“獬”,“廌”即“豸”,“解廌兽也”就是“獬豸”。扬雄的《方言》亦作此解。传为东方朔所作的《神异经》讲,东北荒有兽,见人斗则触不直。王充《论衡》说,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自古有此神兽。《左传.宣公十七年》提及此。
说“獬豸”为龙子,大概不确。
三
对于“灋”字,段玉裁做了更深入的解读。
他说:“刑者,罚罪也。《易》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引申为凡模范之称。木部曰,模者,法也。竹部曰,范者,法也。土部曰,型者,法也。”
他说,许慎对“模”、“范”、“型”等字,都用“法”来解释。“法”,就是规范。
“模范”,是指“木模石范”,为古代磊土、铸造的模具。以“模”和“范”来解释“法”的含义,再恰当不过。
四
《说文》里,许慎收录了“灋”字古文字形,还收录了另一字形——“法”,并注曰:“今文省。”见下图。

说明,在东汉,所谓简体“法”已经出现。
后人认为,这是隶变之结果。
东晋王羲之,基本用隶变后的“法”字。

北魏石刻,使“法”字影响扩大且书写规范。

不过,到了唐宋明等朝,仍有人使用不省略的“法”字。见下图。

最后说一句,甲骨文中,尚未发现有“法”字。
《法》
夫法如治水,因势利导,令其去焉。
水之初蒙,蒸四海化云气,乘风云为变,假雷霆肆威。微乎哉润物无声,如注兮其势何雄。朝连暮接,积潦堰塞。横流恣肆,毁田坏屋。是以挖沟掘塹,导其流入江河而归大海。周而复始。
水抚昆仑而成琴柱,调江河更箸两弦。扬清浊遂分泾渭,疏积愤、化舆情,流怨毁、汇和平。聚汪洋为法,纳百川成海。
至若风和日丽,海天一色。鸥鸟翔集,鱼龙潜跃。舟揖游弋,泛动青云;红尘上下,共唱和谐。万众为水,为平而静;一怨得去,波澜不惊。民心为法所顺,载舟怀德;社稷处水之柔,济世方兴。
至有流敝未除,黑白不分。大伞云遮,小草泣血。怨起沸腾,舆情滔滔。风狂浪怒,樯倾楫折。舟有倾覆之危;人生离贰之想。其势汹汹,上下危惧。水失所平,法失所倚,乱为之生矣!
法治于天下,持水之平以安万民。去黑除恶,人心宁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