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禅意山水画?

24回答·5533阅读
悟衷

2019年12月18日

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意,可以说,把中国的山水画融入意境和禅意的第一人,是唐代的大诗人王维。

宋代文豪苏轼曾经对王维的诗画风格进行过一个非常中肯的美学评价,他说道: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这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中国诗画风格的一个美学评价,我们可以看做是对整个文人化以及山水画的一个总的评价,因为后世的山水画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一个风格,是诗歌与绘画的一个结合,他具体所指的含义是一种带有优美兴致的诗画风格及特征,是含蓄而有意境的,那么这个理论说法实际上就涉及到了艺术的境界的营造方法的问题和不同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的问题。

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山水画中文人画派的发展简单概括7点。



1.中国有史料可以记载并且可以准确判断它是山水画的,是唐代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那么这幅画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中国山水画独立的一个标志。

而在此之前,中国山水画不能说没有存在,只是它作为人物画的一个背景而存在,比如说我们去看《曹植洛神赋图》中的背景,那些山川,花鸟树木,都可以看作是比较早的山水画的雏形。



甚至我们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原始时期,原始时期彩陶上面有比较明显的水涡纹状的彩陶纹片,那么这些彩陶纹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早期山水画发展的起源。至少说明了在原始时期,我们古人开始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自然界的山川河流了。

2.唐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之所以可以看做是山水画独立的一个标志,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画并没有把人物抬高到主要的位置,而是把人和自然真实而又客观的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他表现的是人和自然,其乐融融相处的一个状态,而不是人物是主要的,背景是次要的,像《洛神赋图》那样,洛神和曹植是主要的人物,它们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后面的山川和树木,那么,这样的画显然是以人物为主,而不能归于山水画。



想要把一幅画归结为山水画,就要看他表现的主体是什么,如果是人,那么就是人物画,如果表现的主题是人和自然其乐相容的一个状态,那么就是山水画。

3.而我们从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可以领悟到中国的山水一开始他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讲求人与自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而存在的。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确认到,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有着天然的、内在的一个区别,那就是西方的风景画,他表现的是客观的,不带有人很浓烈情感的自然景物,而中国的山水画在一开始就走向了和西方不一样的道路,他表现的不是纯自然主义的自然,而是人化了的自然,是有人的情感的自然。那么这样的自然也就带有人的诉求和情感在其中。

4.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情感要素,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绘画具有一定的诗意和意境的一个原因。我们的山水画和西方不一样,是纯自然的,再现的。如果这样,那么就不可能会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意境高远,境界高深的山水画,而只能看到像西方那样非常科学,非常写实的风景画。

而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和禅意,实际上最早是由文人带进去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一个群体,他非常特殊,那就是文人,与文人相对的艺术专业人员,他们被称之为画工,而文人和画工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他们能否去用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去表现自己的艺术。

在这一点上来说,文人的长处在于他能够把自己的才学情感,思想融入到绘画中,但是他却做不到像画工那样能够巧妙而又精准的表现自然山川。他在技巧上是不如画工的,但是画工比不过文人的地方在于他没有的那种修养和气质,他提炼不出山水所应该具有的情感要素。

5.首先,我们知道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的,是相互融通的一种艺术,他们经常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吸取自己有益于自己发展的成分,从而使他们的艺术创造的境界和形式两方面得到某种提升和锻炼。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艺术出现在同一幅作品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那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诗歌与艺术绘画的结合,同时,他也是画家,在诗歌中汲取诗的意境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在画作中营造别样意趣方式和途径。

艺术在分化与综合中得到发展,我们知道每种艺术门类和其中各种各样的艺术,他们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只要有一定的条件,他们都会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吸取有益于他们发展的成分。

6.在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中,意境是意象和艺术家境界的一个结合,意境是情与景的相互交融,是艺术家思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客观景物的融合。

在艺术创作中,意境通过客观物象来表达,这来自于人现实生活和人的真切体验。意境是中国独特的审美的美学范畴,创造的意境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

意境是中国艺术作品整体呈现给欣赏者的艺术境界,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完美统一,同时又偏重于重于内容方面的艺术成就。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际上就反映了中国山水画中诗歌的意境,在作者的审美理念,审美理想和客观景物融合上,对于布局,用色等方面的影响,而我们通过诗歌以及绘画又得以统一发展,让绘画作品带有浓厚的诗意,将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生动的主观诗意相结合,达到了完美有机的统一,营造出来了高参而有韵味的意境,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韵味的独特内涵。

7.而我们知道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被称之为诗佛,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于他的诗歌具有一种佛家的气质。在经历过安史之乱之后,他遭到了现实政治的打压,转而去礼佛,逃避现实带给他的痛苦,因此他的诗歌以及他的画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很多佛教的因素,这表现在他的诗歌中,更表现在它的绘画中。

所以诗歌中的禅意和诗歌中的意境,就这样,以一种非常独特而又不可分割的状态,整体的被带入王维的山水画之中,而王维的山水画又历来被很多山水画家看做是山水画派中文人画最早的代表,因此成为了他们效仿和追摹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后世的山水画可避免地带有非常浓厚的禅意和佛家的意味了。

小结: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图中所示老葫芦山水茶叶罐简约不简单。


夜色主义绘画

2019年12月18日·中国书画院院士

静以修身,禅画悟道,道法自然,归结于自然。山水画的意境一般置于借景抒情,寓情于画,直抒胸臆。中国古代山水画从立画开始就受禅宗哲学与道家思想的影响,禅意与道义贯穿于整个山水画发展的始终,也是最高境界。历代画家都在不断地唤发出艺术的本真之灵气,山水画可谓是画心为上心之为物心之为唔。心净则生明,画家长期反复修静,清除杂念,感悟自然,有利于身心虚静,激发出创作灵感达到一种意境即为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山水画创作的指导思想里绘画的创作,就是心灵的创作。创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画家悟性的高低。老庄哲学与禅宗思想都反复强调悟性要从自身心中去寻找。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主要以儒、道两家的哲学体系为中流砒柱,兼以南北朝时渐入我国的佛教。儒释道思想根深蒂固,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又逐渐有机融合,对一千多年中国文人的处世态度、人生理想乃至观察宇宙及人生的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一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


司马情1

2019年12月18日

禅意山水画,当是在山水画中展现出禅境的意蕴和神韵,也就是画中有禅趣、禅理、禅法、禅机,表现出禅的意味和境界。

秦巴秀才

2019年12月17日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hai文史万象

2019年12月18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说到禅意,就想起“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段话,是青原禅师所说的学禅三阶段。

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不同的是见山见水的眼和心

学禅有三个阶段,见山见水见禅意的眼也有肉眼、心眼、天眼三种眼。心性不同,见识也就不同。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肉眼与人的身体有关,心眼与人的意识有关,天眼与人的灵魂有关。

肉眼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心眼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天眼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肉眼观看物质世界通常的现象,天眼则能够透视到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世界。

何为禅?禅直指人心。所谓禅意,就是要有一种清澈空灵的意境

禅是解开心灵束缚,回归心灵自然清净的本来状态,获得精神上的超脱与自由。

禅师们把实现自我觉悟,开发自己的心灵世界作为人生的主要任务和自我追求,强调要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实现自我超越。

禅意的奥妙,深深地影响着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明代的董其昌,就认为山水画具有禅意才是最高境界。

与意境有关的解读,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

《周易》认为,“立象”是为了“尽意”。“意”有无穷尽之意,“立象”而“尽意”,有“象”有尽而“意”无穷的意思。

魏晋以后,意象作为完整的概念而提出,是主观心灵与客观物象的统一体,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

中唐以后,产生了“境”这个审美范畴。

意境之境,是境界之境。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但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山水画创作已经从地图制作式跨进了讲“实对”﹐重“写生”的时期﹐并提出了 “以形写神”,做到“气韵生动”。

李可染先生曾经说: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既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只有当画家充分掌握艺术规律,表现方法和技法完全听命于思想感情,能灵活运用,丝毫不觉得约束,“随心所欲不逾矩”,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禅意山水画,就是画画的人观山水的山水观。

在山水的观照中观照自己的心性,并用山水意境体现出来,让观看的人又从中观照自己。

这样的时候,山水画意境就像媒介,像桥梁一样连接了画画的与看画的,而让他们心意相通的正是山水画体现的禅意。

禅以其“境由心造”的意趣,使文人墨客们在直接内心构筑一方万象浑然,超越有限空间的无限精神天地。

我认识一位艺术家,名叫成泽文,他学贯中西,顷其半生精力,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终于创作出了直击人心的禅意山水画。

在他笔下,云雾、山川、江湖、流泉、山野……变化万千,但始终不变的是明心见性的意境与追求。

画家将禅的精神寄托在山水之中,通过画禅相融,不仅自己,也让看到这样的山水画的人,在山水中体味着超越时空的灵动与智慧。

在自然天地之间,行云流水,一沙一尘,一花一叶,禅意无处不在。

明心见性,即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