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不好
仅供参考
作者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剧中张生虽是一介白衣书生,但又是文章魁首。他凭着自己的英俊潇洒和聪明机智深深地吸引着字莺莺,并且热情而执着地追求着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道路上,张生甘愿放弃功名,面对困难仍不屈不挠、毫不退缩。故此,在追求莺莺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可见其志诚的一面。同时,由于对莺莺的刻骨相思,又使张生变成一个“傻角”、一个“银样锱枪头”,使张生的形象更具生气和活力,为本剧增添了多喜剧色彩,不断给观众、读者以轻松舒畅的感受。在王实甫精心塑造下,张生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成为一个典型的正喜剧形象。
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这是崔张爱情故事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张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在佛殿初逢,彼此眼角留意之时,莺莺因张生的英俊而产生好感。’随后,张生又在莺莺烧香时,于太湖石畔墙角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此诗即景寄情,抒发了张生内心的寂寞、孤独的情怀,寄托了自己的相思之情。既描写了眼前月色,又是试探莺莺。全诗字句清新,情景交融,意境清幽典雅,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气氛。他的风流儒雅,给莺莺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让她念念不忘他的诗和人:
[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
[寄生草]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间”。(第二本第一折)
更重要的是,张生并非绣花枕头,在他把才学用于危难之时,更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谋和胆略,以他的机智和真情赢得莺莺的爱情。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的紧急关头,众人慌乱无计。张生待老夫人许下婚姻承诺后,自告奋勇、献计献策。张生先是使用缓兵之计,请法本长老稳住贼兵三日,争取更多的时间。紧接着就修书一封,请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惠明和尚送信给故人白马将军杜确,请杜确领兵解围相救。张生的“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这一情节,既表现了孙飞虎之流的卑劣与可耻,又表现了张生的不畏强暴、处事镇静、从容不迫、胆识过人,更显出张生的才学与本领,以及他对莺莺的一片真情。经过这一段波折,更加深了莺莺对张生的认识,更令莺莺倾心相许。
此外,张生的才学并不仅限于此。他还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例如:在莺莺夜听琴中,张生以琴音诉心曲。凭借他高超的琴技,随心而奏: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第二本第四折)
张生在琴声中倾注了心中的愁绪,倾诉着自己的情意。更以一曲《凤求凰》博得知音情重。
在以后的笔墨传情中,张生又常以文思敏捷、挥笔而就得到红娘的赞扬:
[后庭花]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提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成聪明,成敬思,成风流,成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第三本第一折)
最后,张生“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更加证实了他的才学与本领。
张生正是以他的胸中才学换得“文章魁首”的称颂,赢得了莺莺的青睐。
张生性格中的“志诚”,是建立爱情、婚姻的关键。
张生对莺莺的追求,可谓一波三折,困难重重,然而他却不屈不挠、毫不退缩。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不愧被称之为“志诚种”。
张生和莺莺的社会地位悬殊,单就这一点来说,这在当时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社会、家庭都不可能允许这种爱情婚姻的存在。这是立在张生面前的一道无形障碍。
张生在上京赴考途中,路经河中府,游于普救寺,巧遇了相国千金莺莺,便“魂灵儿飞在半天”,被莺莺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开始了楔而不舍的爱情攻势。然而,这种追求的希望却是十分渺茫。原因是张生的父母皆亡,“只留下四海一空囊”,且;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然而,张生却不顾世俗观念,坚决地追求着鸳茸。初见莺莺后,就当即决定“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考也罢”,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可见他对莺莺追求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是何等的坚决。
随即,追求的愿望便被张生付之于具体的行动当中。他首先以“早晚温习经史”为名,提出了借住寺中的请求,以近水楼台的姿态与莺莺为邻,以便探听莺莺的行踪。张生从法本和尚和红娘的口中得知: “老夫人治家严肃。”张生自知: “夫人太虑过,小生空妄想。”深知对莺莺的追求难以如愿。虽然如此,他并没有为此而退缩。他又借莺莺在花园内夜烧香之机,与她隔墙联吟,知道了对方的心意,从此,“一天好事从今定,一首诗分明照证。”张生又以追荐先人为由,参加已故崔相国的法事,得以再见莺莺,寻机表现自己,吸引莺莺的注意。张生的连番行动皆出自于对莺莺的爱慕,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不久,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老夫“压寨夫人”,老夫人当众许婚,这就给本来无望的爱情带来了转机。张生为了莺莺自告奋勇,写信给杜确,请他领兵解围。张生凭着他的“灭寇功,举将能”,进一步赢得莺莺的倾心,更使他们向爱情婚姻接近了一步。解围退贼后,正当张生欢天喜地地准备成其好事时,老夫人却背信弃义,以莺莺已有婚约为由,变卦赖婚。这无疑是当头一棒,拆散了大好姻缘。在讲究“父母之命,不可违抗”的封建社会,婚姻由父母包办。尽管张生和莺莺彼此钟情,已有爱情基础,但得不到老夫人的允许,希望只好落空。这是他们追求爱情婚姻道路上遇到的又一道极大的障碍。
张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在极度的失望痛苦之余,他没有离开普救寺,而是跪了下来请求红娘的帮助
有人也说: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长廊里,有许多感人的传奇。这些传奇中,爱情故事更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焦仲卿与刘兰芝,牛郎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是美好的,身处爱情的主人公让人心动,让读者不禁为之快乐或忧伤。但也有例外,正如《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张生与崔莺莺。不客气地说,很难让人情感共鸣。
崔莺莺还好,《西厢记》在张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天和后天都不足。张生形象鲜明,但十分不招人喜欢。
《西厢记》内容上并不是绝对原创,本自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但它讲述的却是张生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元稹在唐代诗文界的地位毋庸置疑,但《莺莺传》美化张生,为张生的始乱终弃找借口,时代局限性太过明显。歪曲的主旨必然有歪曲的故事,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在创作《西厢记》时可谓先天不足。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书香世家,家道中落,这个背景设置得不错。
张生对崔莺莺是一见钟情。
“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休说模样儿,则那一对小脚儿,价值百镒之金。”
这一点可能并不值得批评,但张生以及那个年代对小脚的恶趣味让人反感。在思想上,张生绝对是世俗的。崔莺莺的父亲相国大人生前修造了普救寺,相国大人死后灵枢暂寄普救寺。崔母孤儿寡母暂住寺里,确实容易引来闲话。可不,张生就直接质疑普救寺和尚有暗地里勾当。那张生同世俗长舌有何区别。
张生为接近莺莺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崔母要在寺里为先夫做道场。张生哭着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这哭是不是真心的不知道,但却赢得了大家的同情,让大家同意他备钱五千一同为先人做法事。当他得知能见到崔莺莺,高兴地背着说:“这五千钱使得有些下落者!。”孝顺父母是假,花钱泡妞是真。
后文,更不乏张生的意淫,一个猥琐淫荡的形象立体起来。
“小生到得卧房内,和姐姐解带脱衣,颠鸾倒凤,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
所以,这样的张生形象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