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人镇大秦,秦始皇铸造金人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落了谁手里?

13回答·3131阅读
ww3721王建文

2019年12月31日

秦始皇收天下兵戈 铸造十二金人,是诏令天下,从此无永兵革战乱

史记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个重干石,置廷宫中。

就是说,秦始皇把天下青铜兵器,都在都城咸阳销毁,造了一十二位有指点时间,似日圭大钟铜人,放在宫中,按着一年一十二个月时间一天十二个时辰,做成日圭金人,指点时间的。

它们最高的三丈,钟小者皆干石 ,立启于阿房殿前,专门有人敲钟指示报告点时间的。

可惜到董卓专政时 ,叫人用大椎把铜人十个金人锺鐻销毁铸造金钱用了。还留下二个,曹操的孙子魏明帝再建洛阳宫时,叫人用车载到霸城。过灞河时金人太重,车重船小运不走,翻船沉入灞河内留到河底了。到南北朝时,石季龙又从河中得到,拉到了前赵国都邺城。宫前放置。氐人前秦灭前赵石氏政权,苻坚皇帝又拉回来到了长安,却彻底销毁了,铜人存在六百多年,重干石以上,是大的重量在八十吨以下。小的也在三十吨以上,以古老秦人装饰坐姿指示时间的,由于大小不同,发出声音,也不一样达到大钟报告时间作用。

但民间传说,秦始皇正在阿房宫中休息,突然梦中,天空大变,黑龙引来鬼神妖魔群舞做孽,秦始皇非常害怕,正在手足无措之时,突然来。神仙老道挥动手中拂尘前来指点,要秦始皇做成一十二个大金人,方可稳坐江山,睡得安静。老道拂尘一甩,抽到秦始皇脸上,他一惊吓,老道不见,梦也醒来,他宁可信其有,不信其无。立即下令,将全国的兵器收到咸阳销毁,铸成十二个铜人。

正史《三国志》《后汉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董卓销毁铜人铸铜钱。但还是有现代人说,是秦始皇带到陵墓之中,有再见天日可能。

秦始皇一生都在追求大国家, 大直道,大宫殿,大工程 ,造大钟人。

。就是要诏告天下人们,他是最伟大皇帝,要留下能传留了万古干秋的大事业。 如何会带到皇陵哩。

他说 ,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镇九州龙脉 ,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我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 仙魔鬼神共听之。

秦始皇因为希望要开创新时代,学大禹铸九州鼎,标志新时代,他不同,也要铸造十二金人标志新时代,以他名字为开始,标志着 开创一个全新的历史新时代将要到来。

明月清风阁

2019年12月30日

此金非彼金,古代人们也成铜为金。《说文解字》记载“铜,赤金也”,春秋时期的金是指青铜,秦朝时期“金”依然主指铜,秦朝十二金人其实就是十二座巨大的铜像,并不是用黄金铸造的。

“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三辅旧事》


关于秦始皇为什么铸造十二金人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最玄幻的便是梦中会神说和童谣说,这两种说法比较符合古人迷信的思想。结合史料分析来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排出,问题的根源还要结合当时的大时代背景来看。 始皇帝统一后,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着手实施各项重大措施,耳熟能详的便是书同文车同轨,废分封立郡县、铸骊山建灵渠、修长城开直道、抵匈奴征百越。这些措施都有共同点,除了名垂青史和千秋功业以外,无一不是十分耗费人力物力的大工程,另一个共同点就是无一不是为维护秦朝长久统治而实施的措施,最后适得其反却是后话。这样来看问题就好分析了,虽然中国古代想比于世界而言极早的步入青铜文明,但两千多年前秦朝的冶炼技术还是十分落后,铸造在阿房宫前面的铜人除了制作精良之外肯定必须要高大雄壮,毫无疑问这也是一项十分耗费人力物力的工程。

十二金人的重量

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陈直《三辅黄图校》


根据上文记载,金人并不大小相同的,其中最小的为千石重。参考阿房宫遗址中出土的秦朝的生铁秤砣秦石,重量为30.75千克。经考证,秦朝的一石为当时的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为现在的256.26克。120乘256.26,一石便是30751.2克,30.752千克。再乘一千石,便是30751.2千克,1000千克为一吨,也就是十二金人中最小的一个石人也重达30吨以上。

浅析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的目的

秦国刚统一不久,人力物力十分匮乏,如果用如此多的铜来铸造金人自然又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大工程。

所以在太史公的《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是收集天下兵器来铸造的铜人。毕竟是秦国刚刚统一不久,民心尚且不牢,百姓不仅没有享受到大一统带来的美好生活,反而始皇帝利用大一统后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强调壮丁,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六国贵族们也翘首以待,时刻想着亡秦复国。
秦朝兵器

西汉之后铁制兵器才完全取代青铜兵器,所以当时刀剑还是以青铜器具为主,秦始皇为了防止民间反秦和防止金属在民间大量流通,收集天下兵器铸造十二座巨型金人。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些收集上来的铜器铸造十二座金人而不是十三个或者不是其他东西,还有细细分析。一年分四季,每季有三月。四季轮回有千秋万代之意,和秦始皇要让秦朝传至万世的想法一样。秦始皇笃信方士又有十二地支为依据。


另外,这十二铜人造型并不是如出一辙,而是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最直观的便是服饰特点,按理说秦朝统一天下,服饰定是以秦服为主,再不济也是华夏族常见的服饰。但十二铜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里面是以夷狄服饰为主。“铸金狄人,立阿房殿前”,后世推论是始皇帝要向天下宣告,秦朝一统,夷狄皆属秦国人,听秦号令,各族共同守护大秦基业。

十二金人的悲惨结局

关于十二铜人的下落如十二金人的铸造目的一样众说纷纭,因为史记中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所以众人认为落入项羽之手。当然,现在已经考证了,阿房宫还未建筑完成便被项羽烧了。 关于十二金人的下落被安置在秦始皇陵墓的说法实在是禁不起推敲,史书中也没有提及金人是被放在秦始皇陵中。但史书中却记载了十二金人的下落,秦始皇死后,经过诸侯反秦、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再到最后的楚汉争霸,秦亡后的连年战乱让各路势力没有功夫安置这些金人。

刘邦胜出后便把十二金人迁往长安。在《三国志》中记载东汉末年,董卓把十二金人中的十座融化铸造成了铜钱,《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经历了汉末三国纷争和魏晋交替,距离年代最近,所以可信度最高。南朝刘宋时期的《后汉书》和北宋时期成书的《资治通鉴》也记载了董卓用金人铸钱的事件。不知是参考了《三国志》还是结合《三国志》中的记载又进行了考证,可以得出结论的是,董卓用金人铸钱的事件不是空穴来风。

“悉椎破铜人、钟虡,及坏五铢钱。更铸为小钱,大五分,无文章,肉好无轮郭,不磨鑢。”——《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

魏国正史《魏略》中记载魏明帝曹叡(同睿,曹丕长子)时期下令把剩余的两座金人运到洛阳,后因太过沉重运到霸城时便放弃了。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后赵羯族暴君石虎令人把这两座金人运往邺城。前秦氐族宣昭帝苻坚又下令把这两座金人运往长安销毁。

何来千秋万世业, 当年痴心是祖龙。

至此,存世近六百年的十二金人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皇帝怎么也想不到,大秦帝国没有传至万世,耗费人力物力铸造的十二金人也没有守护大秦千秋万代!

穿越再现彼岸

2019年12月3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秦始皇在他即位之后的第二十六年统一了六国,他命令工匠铸造了十二个金属人放置在阿房宫前,蔚为壮观,成为大秦的典型象征之一。(十二金人形象图,第一次矗立位置秦朝阿旁宫)

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的目的何在?

一、“金”的古代含义。

十二金人的质地应该是当时普遍用来做兵器的金属,主要成分是铜,其次是铁、锡等金属次之,古代的“金”很多时候指的是“铜”这种金属,我们经常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将领或者大臣经常被赏赐“金”多少斤,其实指的是“铜”这种金属,它是古代时期铸造钱币的主要原料,赐给“金”就相当于赐给了钱。

现在社会中仍旧遗留了古代“金”的意思,譬如“五金商店”,这里指的就是各种金属,而不是单纯的“黄金”了,古代的“金”泛指金属。古代也有黄金铸造的“钱币”,称之为“上币”,因为其稀有的缘故,很少流通,大都在上层社会中集中出现,尤其以帝王、诸侯王的墓葬中屡有出土。

二、十二金人概貌。

根据诸多的历史记载,秦始皇铸造的金人十二有的高五丈,有的是三丈,有站着的,有坐着的。站姿5丈高,坐姿也就3丈高了,脚的长度是“六尺”,每个金人的重量是“千石”。(历代“丈”和现在厘米的换算比例表)

根据秦汉时期的“丈”的计量单位,站姿5丈也就相当于11.55米左右,坐姿3丈也就在6.93米,“金人”的脚应该在1.38-1.40米之间。

至于汉朝时期的“千石”一般是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单位,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宋朝的“一石”是按照92.5市斤来计算的,合计到汉朝时期的秤称量的话是341斤(汉朝的斤)。换算下来的话,秦朝的一石应该是120斤,每斤约合256.26克,换算下来,一个“金人”的重量在30715千克,约30多吨,如果按照最高标准计算的话应该在80多吨。估算“十二金人”的重量在30--80吨的区间。

“金人”的服饰是狄人的,当时狄人已经归顺了秦朝,成为古代秦人的一员了。

三、铸造“金人”的目的何在?

有一个成语称之为“定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来自于大禹统治天下之时,铸造了“九鼎”显示自己功绩,秦始皇也不列外。

1、天下一统,彰显武功。

秦始皇是以武力统一了战乱纷纷的诸侯各国,实现了天下一统。大禹做九鼎,那么他就别出心裁,铸造十二金人彰显自己的丰功伟绩,和大禹的九鼎异曲同工。

2、熔炼武器,消弭战端。

根据历史记载,十二金人的金属大多来自于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军队的各种兵器,秦始皇将这些兵器收集起来,重新熔炼,铸造了金人。古代造反没有兵器是一大弊端,秦始皇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消除原来六国诸侯企图复国的图谋。(秦半两图)

3、统一度量衡,控制国家货币流通。

根据记载,每个“金人”的身上都有铭文,相传为李斯、蒙恬所做,李斯撰写的文字,蒙恬书写。

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长安志》记载

这是金人铭文的记载。其实铸造的金人用“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六国宫廷的祭祀用金属器皿,六国已经不复存在了,这些宫廷用金属器皿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全部被收集到秦国了。

古代“金”是制造“货币”的主材料,如果任由诸侯各国的“金”存在,就达不到统一度量衡的标准了。一部分用来铸造“金人”,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来铸造货币了。

十二金人就像秦朝国库中的“金砖”储存一样,有控制王朝货币流通的意图。(十二金人矗立的第二位置,长安长乐宫形象图)

秦始皇的十二金人下落之谜?

重达30吨以上的金属人是很难搬动的,项羽在占领咸阳之后对这些庞然大物也无所是从,短时间内也没有搬动这些东西,他急急忙忙的就回到自己的封地做“西楚霸王”了。十二金人得以保存了下来。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下令将咸阳的“十二金人”搬迁到长安的皇宫中,根据历史记载:

秦作铜人,立在阿房殿前,汉徒著长乐宫大夏殿前。(《三辅旧事》,《长安志》转载)

长乐宫原来是刘邦的办公场所。公元前198年,刘邦迁往未央宫,长乐宫成为太后的宫殿群。长乐宫有宫殿十四:

长信宫(即长信殿)、长秋殿、长定殿、永寿殿(即长寿殿)、永昌殿、永宁殿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

十二金人就摆放在大夏殿前了,后汉朝皇室没有费劲搬迁这些金人。

西汉末年,王莽曾经做了一个梦,他梦到太后宫殿前的“十二金人”中五个坐姿的“金人”站了起来。他的姑姑太皇太后王政君就居住在长乐宫中,五个坐着的金人站起来这样的梦境对王莽来说是一个大好事啊,因此,王莽新朝也没有动“十二金人”的主意。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将汉献帝劫持到了长安,他是一个不管不顾的主。他手下的人盗取了汉光武帝刘秀的墓葬,充实军费。他对十二金人也下手了,其中十个金人被工匠们打碎、熔炼制作了货币。

椎破铜人十及锺鐻,以铸小钱。(《三国志.董卓传》)

他不但熔炼了十个金人,一些宫殿中的金属都用来制作钱币了!(董卓将十二金人中的十个铸造成了东汉末年的“五铢钱”,如下图)

到了魏明帝曹睿执政期间,他想着将剩余的两个“铜人”搬到洛阳自己的宫殿中来,不过金属雕像太重了,到了西安的“灞桥”就过不了,于是“金人”就摆在了灞桥旁边。

后前秦的苻坚占据了长安,就将这两个铜人全部搬回长安城,并且命令工匠将这两个金人熔炼,然后铸造了钱币。(苻坚像。他熔炼了最后两个金人,制作货币)

至此,秦朝的十二金人全部被熔炼,制作成了钱币,最终完全消亡十二金人的居然也是“秦朝”,只不过这个秦朝是苻坚建立的!

让我想一下

2019年12月31日

收天下兵器,造十二金属人像,怕天下人造反啊,谁知道,揭竿而起就把他的万世之事拉崩塌了,要知道杀人的不是兵器是人。而起最后熔了做武器了,当然是刘邦

125878215蜂獾

2019年12月31日

感谢悟空邀请。古时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称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统合起来就是大地,再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是四面八方,也就是十二,寓意天下统一,一年十二个月,代表千秋万代,天下统一。据说小的铜人也有30吨以上,大的铜人也有87吨以上,有坐高8.12米,有站高13.7米,将铜人铸成夷狄人,夷是古人对域外人的称谓,狄是地名,就是甘肃临洮,秦长城西起临洮,将铜人造成夷狄人,秦所建立的是多民族大团结国家。据说在秦首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屹立着12个大铜人,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阳,销毁铸造成铜人,至今12铜人不知去向,阿房宫也被烧毁,李白有诗为证,气壮山河,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鬣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