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舰队中的定远舰,镇远舰实力如何?是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

45回答·60万阅读
史论纵横

2020年10月23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定远舰和镇远舰在刚刚下水的时候,的确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实在是太强了,在设计理念上,这两艘军舰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一等铁甲舰,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号称“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
应该说,在建造的时候,两艘军舰的确是照着世界最强铁甲舰打造的,定远级铁甲舰排水排可达7220吨,拥有12英寸-14英寸的厚装甲,在下水的时候是十分强大的。

很多同学可能会问,德国为何会把如此先进的军舰卖给中国,既然如此先进,为何他们自己不留下呢?

其实说起来,能够买到这样的物美价廉的军舰,清政府的确应该感谢当时的德国。

清政府在开办洋务运动的时候,一直致力于购买先进军械,先是购买枪械,然后再购买大炮和军舰。

以当时清政府和英国的关系,应该是向英国进口军舰的,要知道,当时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正是凭借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霸主的。

刚开始的时候,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由英国人代理中国海关)向英国造船厂订购英国军舰。偏偏英国人不靠谱,跟清政府做买卖不实惠,忽悠清政府购买了8艘蚊船,就是那种只有320吨排水的小船,连看都不中看,更别提中不中用了,也就是在近海防御一下,根本出不了门。

在1879年又从英国订购了两艘撞击巡洋舰,好在后来比较上道,购买了两艘2300吨排水的巡洋舰,也就是超勇和扬威,这才是正儿八经的东西,在1881年完工后开回中国服役。

应该说,当时的清政府并不缺钱,但是英国人始终没有把清政府当成优质客户,总是卖一些过时的破烂给清政府。

一来二去,主管购买军舰的李鸿章就不愿意跟英国人做买卖了,并且把目光投向了当时的德国,在建造超勇和扬威时,李鸿章特意派人到英国和德国做对比考察,以便最终下结论。

清朝的考察使团分别考察了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造船厂,最终决定从德国购买两艘萨克森级的铁甲舰。

李鸿章最终下定决心购买德国军舰,一方面是德国在出手铁甲舰的时候,是毫无技术保留的,基本上是把德国当时能造出最先进的军舰出售给了清政府,还愿意给新军舰搭配克虏伯公司生产的火炮,李鸿章喜欢德国炮是真格的。

当然,要说根本性的原因还是性格比,在价格优势上,德国给到了最低,而英国却想借机大赚清政府一笔。

德国之所以会给出如此大的优惠,几乎成本价给清政府造船,是因为德国当时极力想追赶英国海军,大力发展造船业,希望通过这样的军工订单来刺激德国的军工业,另一方面,德国把清政府乃至亚洲当做新军舰的试验场,以便自己以后研究出更先进的军舰。

当英国大使听说李鸿章从德国购买了定远和镇远两艘7000吨排量的军舰时十分痛心,但是听到德国人给出的价格,每艘只有620万马克(折合白银140万两左右),也明确表示,这样的军舰这样的价格,英国的确给不出。

当然,李鸿章也并没有亏待德国,在这两艘主力旗舰铁甲舰后,也购买了几艘巡洋舰以及鱼雷艇,还有海量的大炮订单。

这两艘军舰有多强呢?

就连法国人都极为忌惮,本来定远和镇远在1883年5月和1884年3月就已经下水通航,完备交工的条件,但是当时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远东舰队轻而易举的歼灭福建水师。

中国正希望依靠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来镇一下场子,但是德国却宣布“局外中立”不让两艘军舰回国。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样的巨型军舰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操练才能够投入战争,德国也担心两艘军舰回国就投入战场,如果不小心被法国击沉,那德国军工在远东地区真就是颜面无存了。

另一方面,法国也扬言,如果这两艘军舰交付,法国将会在公海上劫夺,可见法国也担心这两艘军舰投入战场。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9日,两艘军舰才回国。

这两艘大家伙回国后,极大的提升了清政府在远东的地位,有了新船,就像老百姓新提了个豪车,巴不得挨家挨户敲门告诉大家自己提新车了。

1886年定远及镇远等几艘军舰,先后出访朝鲜、俄国、以及日本东京和长崎。

尤其是这次日本之行,一直被日本人当作炫耀武力的表现,其实主要原因是当时清政府并不具备保养维护的能力,到日本长崎停泊,主要是为了给铁甲舰例行上油,以防铁锈。

但是此举对于充满危机意识的日本人而言,整个朝野都被定远和镇远的体积所震惊,巧合的是,在军舰上水兵以休假为契机到岸上嫖娼与日本人发生械斗,造成多人死伤,清政府以极为罕见的严厉外交手段结束此事,更被日本当局解读为清政府在向日本挑衅。

随后,日本下定决心发展水军,以赶超定远舰和镇远舰。

其实,定远舰在下水后,一直到1890年之前,已经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舰之一,但是当时造船门槛并不高,技术水平也不高,只要咬紧裤腰带,谁都能够造。

日本以定远舰和镇远舰为假想敌,随后就制造了松岛舰、严岛舰以及桥立舰。

当然,以战斗力来说,日本建造的这三舰无法媲美定远和镇远舰,在1894年的黄海海战中,松岛舰就被镇远舰命中主炮,被迫退出战场。

日本真正厉害的军舰是吉野号,1893年下水的吉野号,应该是比定远和镇远晚十年后的产品,相对于定远和镇远两艘军舰来说,吉野号只有4150吨,但是无论速度还是速射炮都远超定远级的铁甲舰。

综合起来,吉野号是跑得更快,打得更快,火炮更猛的一匹,当然造价也在那了,吉野号的造价高达200万两白银,绝对秒杀定远和镇远单艘军舰了。

不过吉野号在也并不是当时最先进的军舰,坊间一直有说法李鸿章想订购吉野号,结果被日本捷足先登,其实李鸿章更想购买的是智利海军从英国购买的白朗古‧恩卡拉达号,该舰更为新式,吨位更大、火力也更猛。

只不过由于日本人从中作梗,清政府没有购买成功。

应该来说,对于20世纪中叶以后的海军发展形势而言,只有不断的更新换代,才能够保持强大,即使你买的再先进的军舰,只要停止更新,立刻就处于被淘汰的边缘。

清政府在北洋海军建成后曾经每三年进行一次海军大阅兵,1888年阅兵的时候极大的震慑了日本,而到1891年阅兵时,清政府特意将海军派遣到马关去耀武扬威一番,实际上日本已经看出北洋海军并未添置新的军舰。

等到1894年初,也就是甲午海战爆发前的五个月,北洋水师也进行了阅兵,结果被日本人看到清朝还是1888年的配置,自然就有了底气,在五个月后发动了甲午战争。

可以说,从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之后,清政府未能添置一艘战舰,最终严重落后于日本。

海事先锋

2020年10月13日

“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是我国晚晴时期,舆论对两艘定远级铁甲舰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定远级铁甲舰诞生在一个“新建主力军舰在船台上落伍”的时代,那个时代类似于手机发展到智能手机之前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对军舰有不同的设计,反正当时对于主力军舰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因此只要是大吨位、大口径火炮、重防护的铁甲军舰,就都叫做“铁甲舰”。定远级就是铁甲舰。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结构图。


铁甲舰诞生在近代化战列舰出现之前、风帆战列舰消亡之后,在定远级铁甲舰的时代,人们对于铁甲军舰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甚至为其保留了巨大的风帆作为辅助动力,定远级就有能推进军舰航行的风帆设备。其实不光是定远级如此,就连英国同时期建造的先进铁甲舰“英弗莱息白”级也是一样的。这个时期在世界海军历史上并不是很长,持续了大约50年左右,在这50年时间里,爆发的最大规模海战,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了。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于1885年交付北洋海军服役,他有94米长,18米宽,吃水可达6米,吨位是7400吨左右,满载排水量7600吨级,依靠两座水平式的三胀往复式蒸汽轮机作为动力,有8座燃煤锅炉,最大航速为14.5节,续航力为10节下4500海里。定远级铁甲舰的基础平台和德国的萨克森级铁甲舰基本一致,定远级就是在萨克森级的舰体平台上,应用英国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的技术改造而来,他交付北洋海军的时候,德国都没有能与之媲美的铁甲舰。

图为德国海军萨克森级铁甲舰,他比定远级略差。


但是就在同一时期,英国的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才是最强的存在。他拥有11800吨的排水量,在世界各国铁甲舰中率先使用了铁甲堡的设计,也就是在舰体中部有一个用508-609毫米装甲围住的长33米,宽22.9米的舰体空间,该空间内底层甲板是锅炉、蒸汽轮机、弹药库等,上层甲板则是406毫米的大口径主炮,该设计使得敌人除非能够击破铁甲堡,否则在舰体的首尾命中再多炮弹也无济于事。

图为英国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吨位有11800多吨。

图为建造中的镇远号铁甲舰。


当然,定远级铁甲舰诞生比英弗莱息白级较晚,参考了其设计,也使用了铁甲堡,不过体积稍小,装甲也只是305-350毫米厚,不如英弗莱息白级的防御更加强大。此外,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拥有两座双联装的架退式406毫米前膛装弹舰炮,威力要比定远级更大。不过定远级得益于诞生更晚,使用了后膛装弹,膛压比英弗莱息白级更强,不过由于定远级需要照顾炮塔的射界,缩短了火炮的炮管尺寸,只有25倍口径,因此威力也有所缩减。

图为不看军旗就分不清船头船尾的法国海军奥什级铁甲舰,和定远级同时代,吨位10800多吨,配备2门340毫米主炮。


英弗莱息白级使用了中部两座旋转炮台式的设计,4座火炮可以在一侧进行射击,也可以全部朝向前部进行射击。定远级参考了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的设计,也把4门主炮放在舰体中部,但是由于舰体较小,4座主炮无法旋转到同一侧方向进行射击,只能全部朝向前部射击,交叉布置的两座炮塔,只有节省舰体空间的作用。

图为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


当然,定远级诞生较晚一些,使用了露炮台式设计,比旋转炮台更加先进。很多人现在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认为没有装甲防护,只能让火炮在炮台上转动的设计比较原始,反倒是英弗莱息白这样的火炮随着整个炮塔的机械结构一起转动的设计更为先进,毕竟现在军舰的炮塔就是如此设计。但是当时情况不一样,当时的电动机功率较小,机械结构故障较多,旋转炮台的设计导致了炮口转向速度偏慢,时有跟不上敌人目标活动的情况发生,加之故障频发,一旦被命中,就会不能转动,丧失作用。

图为日本扶桑号铁甲舰,甲午海战时日本海军旗舰,但是他吨位只有4000多吨,战斗力比定远级差了很远。


露炮台则要轻便很多,炮口在炮台上转动,其余输弹机构、机械结构都不转动,降低了故障率,也提升了作战能力,这是当时较为先进的设计,在后来诞生的英国君权级前无畏舰上,也使用了这样的设计。所以,定远级在他刚刚诞生的时候,确实也比较先进,虽然不是全球第一,也不是第二,但是肯定是战斗力排名前五的先进铁甲舰,也只有英弗莱息白级能有确切的性能压制定远级。

图为君权级战列舰胡德号,他的低干舷设计比较失败,最后被放弃了。


但是在定远级服役仅仅7年之后,他就彻底落伍了。1892年,英国的前无畏战列舰君权级服役,彻底终结了舰型混乱、思路繁多、理念形态各不相同的各类型铁甲舰的发展空间,开启了近代化战列舰的第一个时代,也就是前无畏战列舰时代,他使用的343毫米 MK II式舰炮,可以穿透717毫米厚的熟铁装甲,可以在2000多米的距离,穿透德国克虏伯的钢装甲,性能非常先进,他重达14000吨的吨位,以及重点防护的装甲带,超过10门的152毫米管退式速射舰炮,高达18节的航速,让他成为灵活机动、防御顽强、火力凶猛的先进战舰。

图为英国海军君权级战列舰,划时代的设计让他开辟了前无畏舰时代。


就在甲午海战爆发的同年,日本海军已经从英国订购了2艘这样的前无畏战列舰,分别是富士号和八岛号,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在富士号服役的时候,他已经使用了管退式的4门305毫米舰炮,这种管退式速射大口径舰炮,已经真正进入了近代战列舰的技术领域,射速已经数倍于定远级的架退式舰炮,虽然都是305毫米,但是性能上是天壤之别。

图为日本海军富士号战列舰。


就在甲午海战刚刚结束之后1年,富士级战列舰就交付了日本海军,吨位达到了12000吨级。现在很多文献都说,北洋海军是技术先进,败给了日本海军的技术落后,让定镇2艘铁甲舰受了委屈,但是真正的历史却是,从晚晴政府在北洋海军成军后放弃继续更新军舰开始,北洋海军就在这个“主力舰在船台上落伍”的时代落后了,即便是甲午海战坚强的取胜,那次年随着日本富士号战列舰的服役,定镇2舰也终将被击垮。

图为富士级战列舰线图,他已经是典型的近代化战列舰,定远级完全不是对手。


所以说,定远级铁甲舰很先进,但是仅限于他服役之时,在他服役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他其实都处于被各种其他军舰赶超的状态,甚至在甲午海战爆发的时候,他本身就已经是前无畏舰时代之前的老旧产物了,虽说服役也才10年,但是已经远远不是新锐战舰的对手,北洋海军以其为核心构建的老式铁甲舰编队,也无法经受新锐海军的高机动打击,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不沉的经远

2020年02月08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首先要说一下,北洋水师的“定远”号完工于1883年5月,“镇远”完工于1884年3月,到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止,两舰在北洋水师的时间差不多有10年。当时的海军技术进步很快,6-8年就可能有一次技术飞跃,因此在不同时间段内,“定远”级铁甲舰其性能在世界上的排位也不大一样。

“定远”级铁甲舰在刚建造时属于比较强的军舰之一

1875年清政府开始筹建海防以后,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也算是小有成果。而在北洋水师中,最强自然是“定远”和“镇远”这两艘大型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拥有305-355毫米厚的铁甲和4门305毫米主炮,无论是防护里还是火力,在他们刚建造好的时候确实算同时代铁甲舰里性能比较好的,不过也只是比较好而已。

归国抵达香港的定远和镇远,此时挂的还是德国商船旗

因为清政府财力有限,加上国内港口吃水有限,在订购“定远”级铁甲舰时对其吨位做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其满载排水量7670吨,在大型铁甲舰里只能算小弟。

像英国的“不屈”号铁甲舰1881年11月就服役了,比“定远”级铁甲舰要早好多年,其满载排水量11880吨,铁甲堡装甲厚度达到了惊人的460-610毫米,装备有406毫米大炮,无论是装甲厚度还是火炮口径都超过了“定远”,而且“不屈”号铁甲舰的主炮也有炮塔保护,比“定远”的露炮台防护力强的多。

“不屈”号铁甲舰

当然,“不屈”号铁甲舰受限于当时技术限制,其装备的406毫米前膛炮口径虽然远远超过了“定远”的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综合性能上并没有什么优势。不过依靠着吨位上的优势,“不屈”号铁甲舰还是要强于“定远”级铁甲舰不少。

德国的“萨克森”级铁甲舰

而英国和“定远”级铁甲舰差不多同时开工的“海军上将”级露炮台铁甲舰装备有4门305毫米主炮,6门152毫米副炮,主装甲带厚度达到了457毫米,航速16节。无论是火力、防护和机动力都要强于“定远”。而且其中轴线主炮布局也更适合灵活机动的纵队战术,因此综合性能已经远远超过“定远”级铁甲舰了。

“海军上将”级铁甲舰

所以“定远”级铁甲舰即使在刚建成时,也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军舰,只能说是最强的之一。

而随着海军即使的进步,到甲午战争时“定远”级铁甲舰就只能算一般甚至落后了

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海军技术的进步,老式的铁甲舰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海战需要,英国由此开始了新战舰的设计。

1889年英国开工建造的“君权”级战列舰排水量有14380吨,装备了4门343毫米主炮,10门152毫米副炮,装甲厚度356-457毫米,最大航速18.27节。“君权”级的问世,意味着此时前无畏战列舰逐步取代老式铁甲舰成为海上力量的主宰。

“君权”级战列舰

英国的“君权”级战列舰开始建造以后,各国纷纷开始模仿英国建造新式的前无畏战列舰。1889年法国的“布伦努斯”号战列舰开工建造,1890年德国的“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开工。1891年美国开始建造“印第安纳”级战列舰,同年俄国也开始建造“伟大的西索伊”号战列舰。

“印第安纳”级战列舰

而到了1894年,连日本都向英国订购了两艘“富士”级战列舰。“富士”级战列舰参考了“君权”级的设计,排水量12734吨,装备有4门305毫米主炮,10门152毫米副炮,装甲厚度356-457毫米,最大航速18.25,就性能来说也已经碾压了“定远”级铁甲舰。

“富士”级战列舰

当然,这些战列舰大部分完工于甲午战争以后。不过随着“君权”号战列舰在1892年服役,此时的“定远”和“镇远”连最强的之一也称不上了。

阆水渔民

2020年10月14日

【百年风雨百年梦】

定远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

镇远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

经远装甲巡洋舰(管代邓世昌),排水量2900吨。

来远装甲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

致远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

靖远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

济远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

平远巡洋舰,排水量2100吨。

国产战舰:

超勇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

杨威巡洋舰,排水量1350吨。

广甲巡洋舰,排水量1296吨。

广丙巡洋舰,排水量1030吨。

一一摘自《艦船知识》1994年7月

百年風雨百年夢,厲經磨難始圖强。

請君試目南海上,巨浪鐵龍衛海疆!

一一甲午戰爭百年祭

百年风雨百年梦,世纪遗愁待今时。

公子霜尘

2020年10月25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说起北洋舰队,便不能不提舰队中,吨位最大的“定远”级铁甲舰(海军将同一型号的战舰,命名为“XX”级,该级战舰一般有若干艘),改级舰有两艘,分别是:定远舰和镇远舰,其中,定远舰是北洋舰队的旗舰。军购从来不是一门纯粹的生意,是政治的延伸,“定远”级最终加入北洋舰队,其中可是费了一番周折。

这个得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起。领教了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清政府,内部掀起了对近海海防建设的讨论,购买铁甲舰是核心。所谓的铁甲舰,是军舰进入蒸汽机时代的产物,其得名于装备有厚重的装甲,生存力大大提高,且兼具机动性、强大的火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海上军事实力的象征。

(李鸿章)

受限于国内财政以及国内对于铁甲舰认识不足,加之清政府内部存在派系之争,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当时南洋在沈葆桢的主持下,依靠福建、江南两局,制造了十几艘国产军舰,已初具规模,而北洋尚是一片空白。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愿意购买的铁甲舰落入南洋之手,便以“四无”(无军费、无人胜任驾驶、无船坞修理、无匹配港口停泊)为由,竭力阻扰购买铁甲舰,这场始于1875年的谈论,故一直未能达成共识。

1877年,驻英国公使郭松涛应邀参加,小日本在英订购的“扶桑”号铁甲舰下水仪式。按照划分标准,五六千吨及以上的,为一等铁甲舰,三四千吨及以下的,为二等铁甲舰,“扶桑”号属于后者。尽管如此,郭公使将所见所闻传回国内,联系此前1874年小日本侵台事件,还是深深刺痛了清政府。连小日本都有铁甲舰了,泱泱大国岂能坐视不理?于是,清政府加快了购买铁甲舰的步伐。

(赫德)

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从英国国内获得“内部消息”:正值俄土交战,英国选择了中立,正在兜售土耳其订购的,两艘尚未完工的二等铁甲舰。赫德便将两舰,极力推荐给李鸿章,但这货却没有争取来“内部价”,这两艘铁甲舰的总报价,高达160万两。

等到1879年,中俄发生领土争端,英国又干起了“敲竹杠”的勾当,加价至200万两。戏剧性的是,最终,英国以“担心两舰会落入俄国之手”为由,否决了这单军购,气得李鸿章吹胡子瞪眼。

加之此前“阿斯本舰队”事件以及赫德在购买“蚊子船”、碰快船上“鱼雷艇”的两次忽悠,使得李鸿章觉得英国人不厚道,其曾对对幕僚薛福成袒露心声:“赫德之为人 ,阴鸷而专利,怙势而自尊 ,虽食厚禄 ,受高职,其意仍内西人而外中国”,转而指派驻德公使李凤苞以及徐建寅(近代科学家,曾因主导了山东机器局的创办,被李鸿章推举为驻德二等参赞),在欧洲考察铁甲舰。

(定远级)

李、徐将考察重点放在了英、德两国。在考察中,本来就有“前科”的英国,还是那么傲慢,拒绝了李、徐参观,“超勇”、“扬威”两舰的建造,认为中国人是在挑刺。相较之下,新崛起的德国则不一样,非常重视中国这位客户,恨不得将压箱底的都拿不出,借此机会打破大型军舰出口为零的记录。

为此,伏尔铿造船厂厂长不顾年迈,在厂外迎接应邀前来,参加“萨克森”级三号舰下水仪式的李凤苞;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座驾”,还载着中国使者参观了德国基尔军港,船尾挂着大清的“黄底青龙旗”。

感受到诚意的李、徐,很快汇报了相关情况,清政府便决定购买德国的铁甲舰,命名为“定远”级。1881年,签订了第一艘定远舰的合同,四个月后,又敲定了第二艘镇远舰。期间,法国地中海船厂也参与了竞标,只不过其给出最低的价格比德国还高出10万法郎;要是放在英国,“定远”级两艘舰的造价,只能购买一艘同类型的铁甲舰。可见,德国人给出的“内部价”,良心价。

“定远”级的设计,由伏尔铿造船厂总工程师哈克担任,其以德国 “萨克森”级的蓝本,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英国“英弗莱息白”级的优秀设计:

  • 英国“英弗莱息白”级

“英弗莱息白”级为当时英国最新式的铁甲舰,装备4门406毫米口径火炮,根据部位不同,装备有506—2610毫米厚的装甲,排水量高达11880吨。亮点在于防护形式和主炮的布置。当时一般的铁甲舰在水线以上,带有大量装甲,而“英弗莱息白”级则采取了,用装甲在战舰的要害部位,如主炮塔、弹药库等,包围出一个防护空间,称作铁甲堡,这样大大减轻了战舰的重量,增强了航程和机动性。

主炮的布置,一般铁甲舰是沿中线布置,这样会出现火炮无法同时转向舰首或舰尾射击,从而在实战中削弱了火力。针对这种情况,“英弗莱息白”级的炮台,采用了沿对角线的布置,使得首尾的火炮可以同时向舰首或舰尾射击。

(“英弗莱息白”级)

  • 德国 “萨克森”级

“萨克森”级为德国的主力舰,排水量在7600余吨,其特别之处在于炮台。“英弗莱息白”级的炮台包裹着厚厚的重装甲、一门巨炮,转动是靠着其下面复杂的液压传动系统。炮台连同主炮的重量,使得转动不易,加之液压传动系统并不成熟,操作繁琐,稍有不慎,便会出现故障。这就好比两军对阵,一边发射顺畅,一边却相当于卡壳,后果可想而知。为此,“萨克森”级简化了炮台,其称之为露台旋炮,即是炮台是固定的,不随主炮旋转,与甲板连成一体。

要说定远、镇远两舰与“萨克森”级有什么不同。一是复合装甲。当得知清政府向德国订购铁甲舰后,垄断铁甲舰复合装甲的英国,拒绝向德国出口。无奈之下,德国只能另起炉灶;其次,原本“萨克森”级并没有鱼雷兵器,但李鸿章对此却情有独钟。于是,“定远”级加装了3具355毫米鱼雷发射管,并搭载了两艘鱼雷艇。

(徐建寅)

对此,徐建寅在日记中这么评价,集英德最新锐铁甲舰之所长于一身的“定远”级:

现在中国拟造之船……集二者之长,去二者之弊,似可列于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

在甲午战争中,便证明了“定远”级的战斗力:“镇远”舰曾重创小日本舰队的旗舰“松岛”号;而定远、镇远两舰遭到小日本舰队的群殴,两舰上的弹坑密如蜂窝,但均未超过102毫米。可见,“定远”级作战和生存能力之强,即便算不上最先进,应该也算得当时比较先进的铁甲舰。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