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6O后的,以前我们小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是自己养猪,自己养鸡鸭,到年了就㓥,还包粽粑和自己做花生芝麻糖!



在鼠年春节来临之际很有兴趣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也是六零后。
就从七十年代过年时我们难忘故事说起吧,那时候我们十岁左右都懂事,记事了,那时还是大集体,是人民公社(现在的乡镇)是大队(现在的村委会)是小队(现在的地方)那时候,各个方面都比较落后,生活也不没有现在这样富裕,
虽然各个方面远远不到现在,简直不能比,但是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不雅于现在,那时候娃娃们盼着要过大年,急着要过大年,想着天天过年该多好啊。因为过年要穿新衣裳里,那时过年的衣裳都要妈妈缝,或者请地方上的裁缝用缝纫机踏(縫纫机缝衣裳叫作踏衣裳)最好的面料有蓝条绒,黑条绒,花条绒,在就是化达呢(每尺三四毛钱),花漂布(每尺1毛9分钱),作衬衣的白扣布,作裤子的黑斜布,都是几毛钱,不过还要布票里(布票是国家按照人发放的),新衣裳只是外面的,里面还是旧绵祆,平时穿的旧衣裳都有补丁里,所以盼着过年穿个新衣裳里。
那时候娃娃们盼着要过年,是生产队里宰羊绘人们分肉里,那时候平日里很少吃肉,偶尔吃个鸡蛋面片子,鸡蛋是每家都养几只鸡产的(鸡蛋一个价值5分),羊是生产队集体养的,有些地方(队)也养六七百只羊,分得的肉也不过每人几斤,数量不多,但除夕的臊子面,大年初一的饺子确实香。
那时候娃娃们盼着过年,是要大人们领上(携带)走亲防友的浪尗里,平日里很少外出,大人们都在生产队里干活(上班)挣工分,每天8一10分工。走亲访友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牌子有飞鸽,永久,红旗,但很少,基本靠步行或毛驴车,走的路是山路,小路,步行每小时十里左右。
过大年走亲戚是一种传统,南来北往的,东出西进的,骑自行车的最威风,骑毛驴的还凑合,两条腿的最可怜,农村人拿的礼物大多数都是土特产"烧锅子,花馍馍,油果子",城里人(七,八十年代叫居民)拿礼物是糕点,饼干,行进在乡村崎曲的小道上特别,特别高兴呀,这些年味都难忘。
要说那时候过春节最难忘的故事,我觉得有四件比较难忘,一,村上的公干属(男的是公务员拿公资的)经济富裕过大年放鞭炮多点,我们去抢没有炸响的玩,我抢了一串揣到口袋里,险些酿成大祸,鞭炮在口袋里继续燃炸,新衣裳也烧炸坏了,还挨了妈妈的打。
二,是十冬腊月,快过年的时侯,广播架到我们地方了(是山区)那时候架广播很简单,一根木杆上架着一根铁丝线通到每家每户,自家埋一根地线广播就响了,春节就听到广播了,爱听,好听,记忆在心。
三,那时候多的住房是土木结构建的,窗子是木头做的,过大年也换新"衣裳"用白纸糊窗子,上面帖上各样手I剪的窗花,样子有狮娃子,老虎,猫,鸡,狗,鼠十二生肖,花,蝶,等五彩缤纷,増添了格外的喜庆,祥和气氛。实在难忘。
四,很特殊,很难忘,最有意义,最难忘的春节,那年我十三四岁,大年初一我替妈妈去上班,积农家肥,过了一个革命化春节。
总之六,七十年代过春节,回忆起来难忘的故事多的很,能写一本书,可我能力有限,真是无耐,只能写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