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刘邦后来为何要煮了他?

20回答·9260阅读
聋王异史

2020年02月05日

蒯通是个没有底线的搅屎棍,他在韩信身边出馊主意乱搅一气。韩信死时一句话说露了,把他送进了刘邦的锅里。

韩信一句话卖了蒯通

韩信一直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不会杀他。吕后杀韩信时,韩信才后悔,于是长叹一声,说:“真后悔当年没听蒯通的话。”结果一句话把蒯通送到了煮锅里。蒯能给韩信说了些什么,让刘邦大怒,要活煮了他?

蒯通是个搅屎棍

史记中并没有说蒯通是韩信的谋士,只是说他是来自齐国的辩士。这家伙露脸不多,但出来一次出一次馊主意。第一次鼓动韩信与郦生争功,武力抢占齐国,结果害的郦生被齐王煮死了。

第二次是项羽派使者劝韩信背弃刘邦,韩信坚决拒绝。没想到项羽使者前脚走,蒯通紧跟着劝韩信放弃刘邦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如果韩信听蒯通的话自立为王的话,那么当时各方军事实力将趋于均衡,将重新洗牌,由“楚汉争霸”,变成“三国争雄”,甚至其他有实力的诸侯也效仿韩信参与争霸行列,天下很可能乱一锅粥。蒯通就是巴不得天下大乱,他这种百无一用的辩士才有用武之地,从中渔利。

三足鼎立损失最大的是谁

项羽的使者在和韩信分析形势时说的很明白:“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当时项羽连年与秦军征战,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将士已经很疲惫了,特别是和刘邦开仗后,打的非常艰苦,刘邦倚仗山势险要,与他对峙了三年,百姓怨声载道,士卒厌战情绪强烈。

刘邦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与项羽交战屡败屡战,他之所以还能坚持住,主要靠两个人,文有萧何,在后方为他筹措粮草,招兵买马,为他输血;武有韩信,自从萧何月下追回韩信,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连续夺取了魏国、赵国、齐国,迫降了燕国,还斩了楚国大将龙且,韩信给他挣足了面子。

因此韩信在当时至关重要,站在谁一边,谁就会胜利。

如果韩信被蒯通说服,背弃刘邦,汉军失败是必然的,也就不会有大汉王朝了,对于这种挖大坑害人的辩士,刘邦煮了他方解心头之恨。

蒯通侥幸得活

蒯通是个毫无底线的文士,当刘邦煮好开水,准备把他丢进锅里时,蒯通怂了,他向刘邦举了个很下贱的例子:“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这就像我一样,在韩信帐下,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固[1] 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史记》

刘邦一看这人是个毫无廉耻的废材,成不了大事,对他没有威胁,于是主让他滚蛋了。

铁马冰河wu

2020年02月05日

《史记》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集合各路大军,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团团包围在垓下。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战随即爆发。在这场决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策,设下十面埋伏,层层包围楚军,并组织楚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将士听了,以为楚地已经沦陷,更加军心涣散,纷纷相率逃亡。项羽虽突出重围,但汉军紧追不舍,沿途截杀,项羽被迫自刎乌江,楚国遂亡。

此时天下已定,刘邦立即翻脸,毫不客气地削夺了韩信的兵权,将他徙封为楚王。

蒯彻之谋

蒯通,原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人。他足智多谋,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厉害,曾在韩信麾下任谋士,先后献过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奇计。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手握重兵,齐人蒯彻曾数次劝诫他,不要过于相信刘邦,一定要吸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文种的历史经验教训,防止“高鸟尽 ,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悲剧重演。蒯彻提醒韩信,阁下现在的处境危殆异常,因为你“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位极人臣,名高天下”,必然被汉王忌惮。蒯彻建议韩信在“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的客观形势下,采取一种最安全的办法“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可韩信只善谋国,却不善谋身,对蒯彻的先见之明根本没听进去,他天真的以为,汉王对他很不错,“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咱不能背信弃义与他为敌。韩信自恃战功卓著,功高望重,又有军权, 汉王不敢把自己怎么样。

韩信要是认识到刘邦的帝王心性与手段,听从蒯彻建议,那么凭他的能力与实力,或许三国时代(楚、汉、韩)就会提前到来。

悔不听蒯彻之言

蒯彻见韩信不听劝告,心知必然会惹来塌天之祸,害怕自己受他牵累,就装疯卖傻,乘机逃走,混迹于巫者、神汉中。

韩信被削夺兵权后,心里知道刘邦嫉妒他的才能与功勋,对他有所猜忌,但总以为自己没有啥大过错,汉王再不会过分对待自己。但汉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他的军权,让他心有余悸。到楚地后,他到各县邑去巡视,出入都戒备森严,有人上书诬告他欲谋反。项羽部将钟离昧和韩信有交情,项羽自杀后,钟离昧前来投奔韩信,刘邦知道后,就下令韩信将钟离昧诛杀。有人对韩信说:“汉王素恨钟离昧,你把他杀了报告汉王,汉王必然很高兴,你也就没有祸患、高枕无忧了”。韩信告诉钟离昧,说汉王要我将你抓起来杀了,钟离昧说:“汉王如今之所以不敢派兵进攻楚国,是因为有我在此,如果你一定要用我的首级去取悦汉王,那么我死后下一个死的就会轮到你”。钟离眜见韩信不为所动,愤然拔剑自刭。

韩信带着钟离昧的头颅去拜见汉王,刘邦验看完毕,马上命武士将韩信五花大绑起来。韩信这才恍然大悟,哀叹道:“果然像人常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定了,我是该死了”。但刘邦并未马上杀了他,只是降了他的职,废黜楚王,降封淮阴侯,并且不准去封地,实际上是将他软禁了起来。

从被软禁到被杀这几年中,韩信对汉王刘邦屡屡失信、刻薄寡恩非常失望,逐渐心生怨恨,平常牢骚满腹,抑郁寡欢,长期称病不朝。此后,刘邦对韩信愈加猜疑,韩信也对刘邦愈发不满、愤恨。后来,他勾结阳夏侯陈豨,策划举兵造反,攻入汉廷,袭杀吕后,夺取权力,却被手下人告发了。彼时刘邦率军在外,不在朝中,吕后与萧何商议,把韩信诓骗入宫,抓捕、监禁了起来。后来,吕后唆使一群宫女用竹枪将这位用兵如神的“兵仙”刺死在宫内的钟室里。

据记载,韩信临死前追悔莫及地喟叹说:“吾不用蒯彻的计谋,反被妇人小子所欺”。韩信死后,吕后下令灭其三族。

蒯彻差点被刘邦烹杀,靠机智善辩逃过一劫

刘邦回朝后得知韩信被杀,心绪复杂,既喜且怜,追问道:“他死前留下什么话没”?吕后答:“他说悔不用蒯彻计”。刘邦立刻下令搜捕蒯彻,抓到后要活烹(扔到铜锅里煮死)他。蒯彻大声喊冤,刘邦问:“你教唆韩信起兵反对我,你有何冤”?蒯彻道:“秦王无道,天下群雄并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捷足者先登。狗都是各吠其主,彼时我只知效忠于韩信,并不了解陛下。何况当时像陛下这样争夺天下者极多,您都能烹杀吗”?刘邦听后,思索片刻,说:“先生言之有理”,将他当堂赦免。

后来,蒯彻被齐相曹参纳为宾客。司马迁评价蒯彻道:“甚矣蒯通之谋,乱齐骄淮阴,此卒亡其两人! 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江湖小晓生

2020年02月05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导语:

蒯通,人家本来的名字叫蒯彻,可是汉武帝叫刘彻,为了避讳帝王的姓名,所以史学家给他起了蒯通这么一个名字。

他是韩信集团的头号谋士,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汉高帝刘邦。为此刘邦要把他给煮了,可是蒯通这一条舌头太厉害,愣是把刘邦给说懵了,得以保全一条性命。据说后世三国时期,荆州名士蒯越、蒯良等人,便是他的后代。

01迫使韩信伐齐,害死了名士郦食其。

韩信出了三秦以后,基本上是战无不胜,他相继攻下魏国、赵国等五十多座城池,在即将攻打齐国的时候,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在郦食其的劝说下,齐王主动投降了刘邦。

  1. 这对刘邦集团来说,当然是一个好消息。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不需要一兵一卒,光靠郦食其的一条舌头就给收复了,刘邦哪能不高兴呢?
  2. 可是这件事对韩信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为韩信拼死拼活,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好不容易才打下五十多座城池。可郦食其动动嘴皮子就拿下了七十多座城池。
  3. 到头来韩信的功劳,居然还没有郦食其大。当韩信打算放弃攻打齐国的时候,蒯通将利害关系告诉了韩信,声称韩信是奉了刘邦的命令攻打齐国,没有得到任何撤退的指令,并且坚决支持韩信继续攻打齐国。

韩信这才恍然大悟,为了自己的功劳,必须要放手一搏。所以当齐国放松警惕以后,韩信大军浩浩荡荡开始扫略齐国的领地。

齐王得知这件事以后,勃然大怒,认为是郦食其欺骗了自己,所以就将郦食其给煮了。这件事对刘邦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因为像郦食其这样的人才,可遇不可求,实在再难找到第二个了。

后汉将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定三国,引兵将东击齐。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度河。---《汉书》

而且韩信用武力强行平定齐国,其实是在做无用功,而且韩信势力壮大以后,完全有能力跟刘邦唱反调,这是刘邦最担心的。

02蒯通三分天下的策略,得不到韩信的支持。

很显然蒯通就是一个唯恐天下不乱的谋士,他总是怂恿韩信做一些违背刘邦意愿的事情。刘邦用郦食其劝说齐国投降,本来可以兵不血刃地解决这个问题,可韩信为了当齐王,居然破坏了所有计划。

这个时候韩信成为了齐王,坐拥数十万兵马,地盘也占据了几乎整个北方,可以说完全具备了争雄天下的能力。

  • 蒯通再次向韩信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的韩信,应该坐山观虎斗,让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互相厮杀,他好在最后收拾残局。
  • 就算他们没有互相消灭对方,蒯通认为至少也可以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为现在的韩信,完全具备了这方面的所有条件。而且当时项羽也向韩信抛出了橄榄枝,只要韩信不动手,其实就是在帮助项羽了。
  • 可是韩信是怎么想的呢?他认为自己的功劳非常大,刘邦一定会重用自己。而刘邦又那么信任自己,他不愿意背叛刘邦。在一番挣扎以后,韩信还是决定要支持刘邦。

韩信表态支持刘邦,并且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最终刘邦能够一统天下,跟韩信的表态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结果韩信的悲惨结局我们都是知道的,他被吕后设计杀害,也是得到刘邦默许的。

如果当初韩信能够听从蒯通的建议,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一时之间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汉书》

韩信虽没有一统天下的能力,可是自保的本事是完全具备的。等到刘邦和项羽相互消耗以后,韩信自然可以有机可乘,成为天下霸主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03蒯通的三寸不烂之舌,救了他一条性命。

在诛杀了韩信以后,刘邦得知,怂恿韩信自立为王的那个谋士就是蒯通。刘邦小心里很不爽,因为蒯通是间接杀害郦食其的凶手。

所以刘邦为了给郦食其报仇,非要把蒯通也给煮了,当年郦食其就是这么被齐王给煮了的。可是蒯通这个时候却发脾气了。

  1. 他质问刘邦,为什么要杀一个无辜的谋士?每个人养的狗,当然都是跟自己的主人更加亲近。当初他是韩信的谋士,就必须要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做最好的选择。所谓各为其主,如果当初他不为韩信着想的话,那才是罪该万死了。
  2. 而刘邦现在要杀掉一个忠诚的谋士,难道说任何一个先前跟刘邦没有相同政见的人,都应该被杀掉吗?蒯通表示非常不服气。刘邦听了这一番长篇大论以后,居然认为非常有道理。
  3. 蒯通非常聪明,他先把自己比作狗,努力贬低自己,让刘邦看不起。后来又告诉刘邦像自己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杀了蒯通一个,可能其他人才就再也不愿意为刘邦卖命了。

当时刘邦已经一统天下,蒯通这样的人有太多太多。过去他们都为各自的主子做事,现在他们的主子都被刘邦收服了。那他们难道都应该被杀掉吗?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昔教韩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上乃赦之。---《汉书》

刘邦转不过这个弯来,所以就放了蒯通。其实蒯通是转移了刘邦的注意力,洗脱了自己害死郦食其的罪名。

总结:聪明人的结局总不会太差,蒯通便是。

蒯通不仅没有失去自己的性命,甚至没有失去官职。他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在韩信去世以后,蒯通很快成为了曹参的幕僚。

当时的曹参还是齐国的相国,所以蒯通等于还是在齐国混迹。曹参非常尊敬蒯通,将他奉为上宾,一起辅佐齐王刘肥。

虽然他这一生,似乎都在做一些紊乱天下的事情。可是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嘴,几乎就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蒯通没有兵权,没有人脉,没有庞大的家族背景。他所拥有的武器只有他这一张嘴,还有一个敏锐的大脑。如果韩信能够听从他的建议,或许历史还真的会被改写。

参考资料:《汉书》

峰峰说史

2020年02月04日

蒯通是有名的辩士、谋士。最擅长的本领就是与人说辞。

在没遇到韩信时,他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你本来要死之人,但遇到我就意味着新生。徐公不明白原由,蒯通继续解释,赵国的武信君想要攻占城池,我给他出了一个不用一兵一卒的方法。

只要给你高官厚禄,并在周边炫耀,周边的人肯定会随之投降。徐公听了之后同意了蒯通的说法。之后事情发展都如蒯通所料,可见其足智多谋,空手套白狼确实有一套。

之后蒯通成为了韩信的谋士,给韩信出了不少的计策。在韩信势如破竹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人前去求和,韩信被迫停止了攻打,这时候蒯通说,你打了这么久才打下赵国五十城池,而郦食其靠一张嘴就拿下七十多城池,这不显得你太没用了吗,之前的付出都白费了。

韩信一听是这么个道理,便弃刘邦于不顾直接攻打齐国。而齐国认为刘邦是小人的作法,因此韩信与刘邦之间埋下嫌隙,可以说蒯通这个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对韩信倒也是足够忠心,因为与刘邦有了嫌隙,所以他劝韩信背叛刘邦,但却被韩信拒绝。

但蒯通仍不甘心,过几天又继续去劝韩信,最后韩信自恃功高,认为刘邦肯定不能杀他,便直接拒绝了蒯通的游说,并开始疏远他,蒯通因此感到害怕,便开始装疯卖傻地做起了巫师,以求自保。

后来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韩信被吕后设计杀死。韩信死前忍不住说道“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只是后悔也没用了。只能饮恨而亡!

当刘邦听说蒯通这个人之后,他当然了解蒯通的“所作所为”,便要“煮了他”。这时的蒯通硬是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命。说了些什么呢?大体意思就是先贬低自己,把自己形容成狗,说各为其主,之后又夸刘邦是有能力之人才能得天下,而想得天下的人多了去了,难道你都要杀掉吗?

刘邦听蒯通这么一说,确实是这么回事,就放了他,而蒯通就这样捡回了一条命。可以看出蒯通不仅仅善辩,更是一名奇才!

阳光初起时

2020年02月05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要煮了蒯通,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1. 蒯通跟韩信建议用武力灭掉齐国,致使对汉王忠心耿耿的郦食其受烹身死;

  2. 蒯通不顾刘邦的困境,向韩信劝说三分天下背叛汉朝,可谓置刘邦于死地;
  3. 蒯通曾经专门给项羽呈献计策,而且有如此的舌辩之能,还不是刘邦阵营的忠臣良谋,对于汉王存有潜在的威胁。

正是因为蒯通的存在,曾给刘邦带来了很多不可估量的后果,让刘邦耿耿于怀,所以平定天下后想要煮了他。

蒯通,本来的名字是叫蒯彻,后世里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所以改名为蒯通。据历史记载,他非常善于辩论,口才天下无双,每逢关键时刻,往往能紧抓要点陈说厉害关系,以三寸不烂之舌以息天下之争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其辩才享誉四海。

蒯通劝韩信伐齐,郦食其受烹身死

  • 公元203年,韩信先后俘虏了魏王豹,攻破赵、代、燕等地,使诸侯闻风而降,正要率兵东进攻打齐国的时候,却突然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于是韩信就停军了。这时候,蒯通突然对韩信说: 汉王委派郦食其劝降齐国是私下里的行动,汉王并没有专门下诏让你停止进攻,如果让郦食其以一人之力劝齐成功,那么您所率数万之师建立的功勋反而不如区区儒生。

  • 就因为蒯通的一席话,韩信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遂放弃了做人为将的原则,于是趁着齐军停战松懈的时候,突然发动对齐的进攻,置使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虽然韩信打了胜仗,可是刘邦心中一直耿耿于怀。毕竟郦食其深得汉王的信赖,也是刘邦忠心耿耿的谋士,而最为重要的是如果齐国顺利归降,刘邦对于天下时局的把控,会比韩信采取军事进攻灭齐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不用日夜忌惮韩信的旷世奇功。所以郦食其的死,刘邦还是有很大损失的,此时韩信已被屠戮,这个仇自然要算在蒯通头上。

蒯通不顾刘邦的困境,向韩信劝说三分天下背叛汉朝

  • 韩信被封齐王后,项羽曾派使者来邀请他一同抵抗刘邦,蒯通借机向韩信进言。
  1. 目前天下局势取决于你,您的军队是战争成败的关键,我曾经学过相面,您的背形贵不可言,当抓住机会三分天下,而后顺应民心成就千古大业;
  2. 汉王喜怒无常,人心难测,不可对他太过相信,人有欲望就会引起祸端,在利益面前没有什么真正的情谊;
  3. 并以忠臣文种、范蠡的事例,说明‘飞鸟尽,良弓藏’功臣良将落得不好下场的常态,如今您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正是功高震主的时候,实际上非常危险;
  4. 听从忠告和谋划是成败存亡的关键,做人要贵在行动,机会很难得,希望您不要再怀疑了。

  • 韩信不忍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亏待自己,于是谢绝蒯通的建议。实际上蒯通的建议,对刘邦来说可谓釜底抽薪,几句话戳中了汉王的软肋,差一点使刘邦陷入绝境,如果计谋得逞,那么很有可能刘邦就得不了天下,甚至身死国灭成阶下囚也未为可知,所以从骨子里刘邦非常的嫉恨蒯通。

蒯通曾献策项羽,且有舌辩之才,对刘邦存有潜在威胁

“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汉书·蒯通传》

  • 据史书记载,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蒯通与好友安期生跑去向项羽献策,虽然项羽没有采用他们的计谋,但是想要对他们进行封赏,这两个人始终不愿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蒯通曾经投靠过项羽,跟刘邦的死对头有过亲密的接触,算是刘邦的敌人。

  • 虽然蒯通后来转投汉军,但也是一心为韩信谋划,而且多次献言进策都丝毫不顾及刘邦的切身利益,甚至想置刘邦于绝境的地步,可见蒯通绝不是刘邦阵营的忠臣良谋。而且他素有游说权变之术,有着杰出的舌辩之才,方尽天下初定,诸侯未必真心诚服,蒯通的存在,随时都会给刘邦带来不可估量损害,所以刘邦对于这样的谋士难免不心存芥蒂,想要除之而后快。
当然,蒯通的舌辩之能,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再一次发挥了效应。后来,刘邦平定了天下,就派人抓到了蒯通准备为郦食其报仇,他对刘邦陈述彼时各为其主,在当时天下混乱帝位不明的情况下,他只能忠于跟随的人;况且帝位有德者都可以得到它,那时天下人都争先恐后的去争权夺利想要成就大业,只是能力不够罢了,难道要把政见不同的人都杀死吗?蒯通进一步降低姿态把自己比做狗,使刘邦心生厌弃,进而说出如果杀了自己,那么再没有人才肯为刘邦卖命的道理,刘邦突发善心,就把他无罪释放了。

蒯通仅凭言语之才,通过层层利害得失关系的分析,就成功转移了刘邦的注意力,让自己从鬼门关上重获新生,真可谓聪明至极。是以,原本刘邦的煮杀之刑,最终也没有在蒯通身上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