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织田信长不死,日本历史大概率是局部改变,大势不变。
一、织田信长不死,将会建立织田幕府
1、日本战国三杰之首
织田信长原是日本尾张藩国的大名(即地方诸侯首领)。1560年,骏河藩国大名今川义元,率领4万人马进犯尾张藩国。结果织田信长以几千人马出战,奇袭击败十倍于己的来敌,声震全国。
1568年,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昭等人争夺第十五代征夷大将军继承权。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是实权高于天皇的全国最高军政首领。势力日益强大的织田信长,率军护送足利义昭进入京都,帮助他取得了将军继承权。
1573年,织田信长与足利义昭公开决裂。织田随后强攻幕府,逮捕足利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国。
室町幕府宣告灭亡。
织田信长掌权后,挟天皇以令诸侯,提出“天下布武”主张,推行武力统一全国。
1582年,织田信长消灭了甲斐的武田氏。一统天下之伟业,已指日可待。

日本战国三杰:织田信长
2、本能寺之变
织田信长有三个得力助手:部属明智光秀、丰臣秀吉,以及盟友德川家康。
消灭武田氏后,织田信长便派遣丰臣秀吉,前去讨伐反叛势力最强的毛利氏。5月,遇到强敌的丰臣秀吉向织田信长请求增援。
正在安土的织田信长,命令明智光秀组织部队前去增援。随后带着百余名随从进入京都,并住进本能寺。
1582年6月2日凌晨,文武双全的明智光秀,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带领13000多名士兵,偷袭本能寺。织田信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部属,竟然会反叛自己。奋战受伤的织田信长,最后退回内屋,切腹自杀。
明智光秀叛杀织田信长之事,因过于突然仓促,事后内部一片愕然,外部也一时无人响应支持。
而他派去与毛利氏联络的密探,竟然被丰臣秀吉抓到。丰臣秀吉不动声色,迅速与毛利氏达成和解;并且立即昼夜兼程回兵讨伐明智光秀。
6月13日是,丰臣秀吉与明智光秀在山崎展开天王山之战。众叛亲离的明智光秀迅速溃败。其后明智光秀逃出战场,不知所终。
一贯智勇双全的明智光秀,为何贸然发起本能寺之变?这成为日本历史一宗著名悬案。
3、织田不死,就没有德川幕府
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成为最大赢家。他迅速成为织田家臣中的核心人物。他将织田信长儿子的年幼嫡子,拥立为幕府将军,自己则垂帘听政。织田信长一手打造的家族政权,落入丰臣秀吉手中。成为挟天皇以令天下的新一代枭雄。
1589年至1590年,丰臣秀吉发动小田原之战,灭掉关东最强大的后北条氏,基本统一日本。
丰臣秀吉的核心部属,是“五大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
丰臣秀吉临死前,将不满6岁的儿子丰臣秀赖托孤于五老,要求他们效忠丰臣家,辅佐幼子。
但丰臣秀吉死后,五老中的德川家康迅速崛起,打败五老中的反对者,进而打败丰臣秀吉家族势力。最终于1603年,成为全国最高统帅“征夷大将军”。
随后,德川家康在江户设立了幕府。史称江户幕府,也称德川幕府,拉开其260多年的统治序幕。

德川家康:建立德川(江户)幕府
如果织田信长不因本能寺之变而死,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就不会崛起。生前已是”挟天皇以令天下“的他,必定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幕府,开创自己家族的织田幕府时代。
二、织田幕府的结局,会与德川幕府的结局相同
1、幕府的形成
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叫天皇。
相传,天皇是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中大神的后代。天皇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也是日本国家的最高领袖。
1156年7月,天皇家族内部首次出现争夺皇位之事,引发了”保元之乱“。
虽然皇族两派的斗争迅速结束,但由于两派都借用了武士的力量,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武士,开始参与国家政事。政治地位不断攀升。
1192年,武士家族河内源氏的源义朝的第三子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
这一年,源赖朝将军在镰仓设立幕府,开创日本幕藩政制。
幕府,原来是将军带兵出征时的营幕。源赖朝将军掌控了国家的统治权后,幕府就成为将军统治全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它与皇室的朝廷独立并行,并凌驾于皇权之上。
自此,以天皇为代表的贵族统治时代结束,天皇成为书面上的国家代表和象征。
2、德川幕府的特点
镰仓幕府结束后,是室町幕府。织田信长虽然流放了足利义昭而结束了室町幕府,却和丰臣秀吉一样,为他人作嫁衣,将德川家康推到将军宝座,建立了德川(江户)幕府。
幕藩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分权制度
幕府的权力,名义上是天皇授予的。但皇权被幕府架空了。全国分为200多个藩国。藩国拥有自治权,但必须服从于幕府。
(2)阶层森严:
社会严格分为四个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各个等级界限森严,世袭不变,互不通婚,衣食有别;严禁跨界工作。
(3)重农抑商
以土地为核心统治工具,将农民、武士牢牢锁在土地上,并且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4)闭关锁国
尤其到了德川幕府后期,清除西方带来的基督教,驱逐洋人、禁止海上贸易。只向邻国大清帝国学习,将自己锁在象牙塔中委琐发展。
3、德川幕府的落幕
(1)洋枪大炮来了。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史称黑船事件)。德川幕府迫于军事压力,不顾天皇反对,与美国签订《神奈川条约》。随后,又与荷、俄、英、法等国家签订类似条约。“闭关锁国”宣告崩溃。
(2)全国”攘夷“失败
西方工业产品进入日本后,对日本的农业和手工业造成很大的打压。于是,以黑船事件为导火索,全国各地的藩国,以及皇族一派,要求德川将军“攘夷”,将洋教清除去、将洋人赶出去、将海关锁起来。并向英、美等国军舰发起进攻。
英、美、法、荷四国迅速联合行动,发起军事攻击。各“攘夷”藩国立即被打回原形,一败涂地。攘夷派迅速觉醒:洋枪大炮之下,“攘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后,再也不提“攘夷”之事。
(3)全国“尊王倒幕”行动
幕府制度延续600来年,农民越来越穷,不少武士也被迫兼职养家。工商业者也富不起来。
“攘夷”行动失败后,反对派将战略调整为“尊王倒幕”,即推翻幕府的统治,将其权力归还天皇。
1867年1月30日,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

明治天皇:主导了明治维新
幕府反对派迅速联合了天皇,号召起武士,甚至农民及工商业者,向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发起进攻。
1868年1月,以萨摩、长洲两藩为主力的天皇新军,与幕府军在京都附近鸟羽、伏见激战。德川庆喜战败,撤回江户。
1869年6月,天皇新军出征北海道,攻下幕府的最后据点。日本全境统一,幕蕃政制结束。
三、织田即使不死,近代日本仍直上明治维新之路
如上,如果织田信长不因本能寺之变身死,他会成为新一代幕府开创者。
对于日本自身发展的轨迹来说,织田信长会改变日本的局部历史。
但是,织田信长的不同结局,不会改变世界格局下的日本发展趋势。
1、同样会遇到西方的洋枪大炮。
世界格局下,西欧及美国迅速崛起。到了19世纪,欧美的洋枪大炮一定会敲开日本的国门。
而奋起抵抗更先进的西方文明,结果也一定是偃旗息鼓。放弃“攘夷”的发展思路。
2、同样会发现更好的老师
日本是个文化输入国。不耻于向老师学习。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中国作为核心导师,学习政治、文化。直至清朝。
日本还是个聪明的学生。不会学习隔壁老师的重大缺陷。唐代时,没有照搬灭绝人性的太监制度;宋朝时,没有照搬残害奴化女性的缠足恶习;明朝时,没有照搬禁锢思想的八股文风;清朝时,没有照搬祸国殃民的鸦片毒品。
幕府末期,日本开始发现比隔壁更好的老师——西欧和美国。
无论织田信长怎么改变幕府时代的历史,但到了近代,必定选择相同的路:不再向已经衰落的隔壁老师抄作业,转而全面学习欧美文化。
3、同样会维新成功,踏上近代强国之路
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约》,提出: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历来之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等。
4月21日,政府公布政体书:天下之权力皆归太政官。大政官之权三分为立法、行政、司法权。太政官,即内阁。三权分立的雏形形成。
1871年,日本派出48人的使团,向欧美12国考察学习。20个月后,使团成员一致认为:全盘西化,向欧美学习。
1873年9月,使团成员陆续回国。通过十月政变,即征韩论争,改组、巩固了维新政府。
1889年,颁发《大日本帝国宪法》。这是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
1890年,引进西方议会制度,开设”帝国议会“。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至此,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即近代天皇制。
明治维新的目标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而这些目标,都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通过短短几十年,日本就成功“脱亚入欧”,跃升为亚洲强国。
综上,织田信长如果不死,会改变日本的局部历史发展轨迹。但融入世界发展大环境中后,日本的近代历史轨迹,大概率不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