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词是苏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经典句子!整首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表达了苏轼旷达超逸的胸襟,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苏东坡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雅客的敬仰,不只因为他的词,更是缘于他乐观豁达的个性。即便屡次被贬,且越来越偏远,他也没有沮丧灰心,更没有沉沦。相反的,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能够寻找到乐趣。他号“东坡居士”就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谪居黄州之时,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期间所取。尽管他心情郁闷,但并未向命运低头,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他和友人在沙湖道上赶路,遇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所以就写下了这首词。
从字面理解这首词,大意是:别怕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不妨大声吟啸着慢慢走。手握竹杖、脚踩芒鞋轻快地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有什么好怕?披一蓑衣任凭在风雨里度过平生也泰然。微寒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有点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透过这首词,我们能了解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或许,是他在官场沉浮多年,遭遇过太多波折,因此内心也就淡然了,表面上看同样面对下雨,没带雨具,同行人感到狼狈,他却吟啸且徐行。在他心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实则是对人生沉浮的态度,从他的人生轨迹就能看出。“乌台诗案”之后,他也被朝廷召回过,可更多是被贬,甚至越贬越远。换做一般人早就垮了,而苏东坡却并未倒下,反而乐观豁达。官场的种种令他已将名利看淡,把人性看透,因此才会说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豪言。
从这阙《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的人生到了一种境界,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做到了“破执”,不执著于担心被雨淋,不执著于担心自己形象狼狈,因此才能做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看似写他们赶路遇雨时他的感慨,实则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抒怀,回顾自己身处官场几十年沉浮,已经不在乎,才会在最后写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觉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同一个意思:人生经过大起大落,慢慢修行,让自己不再患得患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我看来是人生的两层境界。生在世间,人都有欲望,欲望主宰着内心,使人想尽办法去争取,甚至不择手段。一时满足了,就想得到更多更好的,这就陷入贪,倘若未能满足就怒,这就犯了嗔,内心执着于得到想要的,就成了痴,人心一旦贪嗔痴这些杂念起,就会患得患失,就像生了病一样,无法自在活着。如果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放下贪嗔痴,就是人生的第一层境界。
如何修心,让自己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第二层人生境界确实不易,不只是靠时间,还有人生阅历和个人的参悟,上升到这层境界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最高的境界,应该就是《心经》中所说“心无挂碍”了,这就更难,需要我们一生去修炼,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但如能做到,内心就能“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了。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需要做减法,将过多的欲望一点点减去,让自己返璞归真。当一个人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蓑烟雨任平生”、“心无挂碍”了,也就轻松自在、洒脱坦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