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說符第八》:
人有亡鈇者,意者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 動作態度,無似竊鈇者。

疑邻盗斧,其实就是一组心理学效应的表现。这之中,涉及了阿伦森效应、暗示效应、定势效应等,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也叫思维定势或心向。有些情况,心理学直接就把“疑邻盗斧”这个故事定性为定势效应的典型。
亚当·朱克思在《扭曲心理学》里讲到“内在意象”,且不论男女老幼,但实际上,疑邻盗斧就是在多种心理效应的干扰下形成的一种内在意象。
也就是说,人对他所评价的对象,好坏二分,那么这个二分不会是公平的,不是说各占50%。因为人必定会把自己的侵略意图投射到“坏”的那一面,把对象的坏给加成,而这背后,隐含的是人的不安感、恐惧感和无力感,来自本体性的焦虑源,会让人对“坏”给出更低的评价。
人若是迁怒别人,本就是不讲理的。这是人性。所以,丢斧子的人怀疑行为也很正常。之后他找到斧子,情绪释然了,心理改变了,看邻人之子又顺眼了,这也是人性的表现。
所以哲学先贤埃比克泰德说:困惑人们的不是事物,而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而心理学深究这种思维定势,就是想让人们避免受到其干扰,遇到事情以后要冷静处理,避免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做错事。
所以列子在《说符》的开篇就说“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后而处先。”
当然也还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不要过分自责。
心理学上,提到了丟斧子的人的“本体性的焦虑源”,不安感、恐惧感和无力感,这些心理,其实也是一个人对自己不满、悔恨的自责表现。
而对自己的悔恨是对别人仇恨的开端。一个人对自己悔恨的时候,往往就会莫名其妙的对别人也怀恨起来,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和他一样痛苦。
丢斧子的人之所以会疑邻盗斧,根源还是在于自己对自己把斧子弄丢的行为感到自责。
所以心理学上讲,当你真的做错什么事时,最要不得的就是过分自责,因为你的自责表面上针对你自己,但实际上是你把气撒在别人身上的开始。
换句话说,你的自责对悔过没多大用,反而容易为你找来更多的麻烦。这种麻烦可小可大,也是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
比如生活中,你老娘不小心摔了一个碗,自责了几句之后莫名其妙就开始骂你,这就是实例。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并因此惹出更大的麻烦,所以没心没肺一点反而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