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有什么利弊?

3回答·2231阅读
文史童语

2020年05月27日·东华理工大学教授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为大秦王朝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后来的发展样貌。

 

一、商鞅及“商鞅变法”概述

 

商鞅生于约公元前395年,死于公元前338年。

商鞅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后入秦,在秦孝公支持下,推行变法,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封地在商地,又被称为商君。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由商鞅领衔实施的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革新了户籍制度、军功进爵、土地管理、区划设置、税赋制度、度量衡以及乡规民约等等;

二是注重国力增强,主张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行为,大力奖励耕织;

三是制定了严苛的法律以助推变法方略的施行。

 

二、“商鞅变法”的阶段划分

 

商鞅变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颁布《垦令》,拉开变法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在《垦令》中,有二十种具体的办法鼓励及资助农耕。通过鼓励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其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之策,是中国土地史上的重大变革,从此以后,土地私有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度。

2. 重赏军功,实施军爵制度。

商鞅变法实施的军爵制度主要有两点:

一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收回贵族所有的爵秩,取消特权,重新分配,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才能够重配爵秩,列籍贵族;

二是“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但有军功,不分贫贱均可荣获贵族的爵秩。并设立了二十个等级的爵位,皆以杀敌多少来决定封赐。

3.强化中央集权,实施郡县制度。

郡县制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每攻占一地,则将当地的乡村镇邑合聚为县,设立县令、县丞、县尉等职务,组成官署。这与周朝的最大不同是,郡守和县令都由君王直接任免,而且不是世袭;

二是各地方每年要定期向朝廷汇报治理状况,朝廷按一定的要求对其进行业绩评判,赏功罚过。这些举措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运转效率。

 

三、对商鞅变法的利弊分析

 

商鞅变法革新了周王朝及之前的部落制、分封制,而实施郡县制,郡县制的治理模式延续至今。应当说,商鞅变法,深刻地影响了战国乃至后来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形态,商鞅的治国方略、核心理念被众多后来的多个王朝所承袭,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但商鞅在变法所推崇的:要铲除‘仁义和平善良孝悌’,国家才会强盛;要人人互相监视互相告密,国家才会强盛;要必须‘弱民’、‘愚民’,国家才能强盛。是封建社会的糟粕,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大相背离,应予摒弃。

总之,“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视角,多维度客观分析其利弊。


史争朝夕

2020年05月23日

秦国依靠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强大到足以吞并六国,但是也为秦朝的短命埋下伏笔。

商鞅废除奴隶制,举国皆称“国人”。举国之人只需要做两件事耕地、打仗。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自然会影响到老地主的利益。像有名的老秦人孟、西、白三族随着商鞅变法的加深,便慢慢没落下来。值得一提的是,白氏一族在商鞅变法之后,还出来了一位名将,那就是武安君白起。最后白起被冤杀,导致“老秦人”彻底和秦国离心离德。秦王嬴政即位后,先有成蛟兵变,后有嫪毐之乱,又杀了一大批老秦人将领。此后,以蒙恬为首的关东系将领统帅军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国朝堂之上根本没什么老秦人了,朝政由楚系把持(实际上宣太后之时,楚系已经开始把持秦国朝政)。军队由关东系统帅。所以,秦国灭亡之时,老秦人选择袖手旁观。另外,由于商鞅变法秦国积极吸纳他国人才,除去楚系、关东系、秦国朝堂之上就是没有秦国氏族的影子了。比起秦朝,晚清慈禧就聪明多了,干活由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去干,满人就是把持着朝政、军队。

因为商鞅变法的缘故,秦国变成一个战争机器。依靠严刑峻法,让普通人只有两件事可做,耕地、打仗。这种机制可行性在于,有外敌的存在。秦统一六国之后,没有外敌存在了,这种矛盾无法排泄。导致社会矛盾极大,六国人受不了秦国的严刑峻法,但又无处宣泄。所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才会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另外,秦国统一之后,秦始皇对于六国贵族又没有妥善安置,没有及时采取绥靖政策。秦始皇在时,六国原来贵族尚不敢有所行动,秦始皇一死,六国贵族便早已蠢蠢欲动。

商鞅变法过于追求君权的集中,如果统一六国之后,封几个赢氏子弟为王,结果要好的多。

清茶一杯照月光

2020年05月23日

商鞅的变法,促进了大秦的发展。军功制的效用更是巨大,但确给统一六国后的大秦,留下治命的隐患。军功制使许多将领,愿意开疆拓土。使中原的部队减少,以至项羽起兵时,没有足够的内卫部队。让大一统的江山改名换主,这正是大好江山如裂瓦,半是天意半由人!

辛勤逐影

2020年05月23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确立的过渡时期,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产生。诸侯分裂割据、兼并战争十分频繁的战国中期。他为了使秦国富国强兵,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先后推行了两次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变法活动。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变法有利也有弊。

利端

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废除旧世卿世禄制,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改变了社会的风俗。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大大便利了各地的生活经济交流。

弊端

从商鞅变法中可以看出,变法的目的是强大秦国,所以变法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对人民进行压迫,搞专制导致国家逐渐僵化,失去活力,变法条款只是让人们服务于国家。在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给组织了起来。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牵连,这就叫做连坐。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只顾相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这也许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短短的15年后秦朝就灭亡的原因。

结语: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中国向着皇权专制发展,广大人民变成了国家强大的工具,国家与人民变成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关系,这方面也影响了后代王朝。

潦草人生不负韶华

2020年05月27日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历史是一个双面刃,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不能仅限于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应当理性分析利和弊

对于商鞅变法,李斯曾说: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但是事情永远都有两面性,司马迁则看到了变法的负面影响: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但是由于商鞅变法过于激进,触及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下场也是很惨烈的,但是对于历史的发展其影响可谓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