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敢叫板董卓,称“我的剑未尝不利”?

37回答·2.4万阅读
寻根拜祖

2020年08月02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中平六年八月,董卓乘十常侍之乱,强行带兵入京,又阴差阳错,挟持了逃难的少帝刘辩和弘农王刘协一行。从此,董卓仗着骄兵悍将,挟天子乱政,满朝文武在董卓的刀下战战兢兢。


袁绍与董卓的直接冲突,来自于董卓的废立提议。董卓为何要废掉少帝刘辩?原因有三,一是清除何太后的影响,何进在世时缔造了“泛何氏家族”势力,对董卓来说是威胁;二是刘协由董太后养大,董卓自称与董太后本家,刘协上台,他多少跟外戚沾点边;三是借机树立个人威信,巩固个人势力。

袁绍当即表示反对,你废嫡立庶,大家未必心服,这事要跟太傅(袁隗)商量。董卓大怒,手按宝剑大声呵斥:“你小子敢跟我顶嘴,天下大事,我想怎么做,谁敢反对?”袁绍不甘示弱:“天下英雄多得是,难道就你董卓一人!”说罢提刀拱手而出。

《三国演义》比《后汉书》描写得更精彩,说双方拔剑相向。董卓说:你难道想试试我的刀快不快吗?袁绍针锋相对:你的刀快,我的刀未尝不锋利!


按当时的情形看,袁绍这么做,大有鸡蛋碰石头的意思。董卓进京后,以西凉兵为依靠,完全掌握了军权和行政大权,袁绍虽然还掌握着司隶,可与董卓比差距悬殊。那么袁绍哪来的胆子,跟董卓叫板呢?

首先这是袁绍心态失衡下的表现,不够理智,董卓顾虑太多,否则袁绍会因此付出生命代价。

“十常侍之乱”是袁绍一手策划和推动的政治事件,假如他的计划顺利实施,结果就是:左右豪门士族集团的宦官势力彻底被清除,同时士族集团将完全架空皇权,连外戚都要附从于豪门士族集团。

作为豪门集团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袁绍及其家族,将成为帝国无冕之皇!

可惜何进固执,导致计划走形;可恨董卓霸道,不顾皇命强行摘桃子;可恼自己,引狼入室搬起石头砸伤自己的脚!


说实话,“十常侍之乱”名不副实,应该叫“袁绍之乱”,是他的野心和昏聩,一手推到了摇摇欲坠的东汉帝国。本质上,袁绍与董卓之争,是狗咬狗!

袁绍为了实现个人野心,赤膊上阵,像一条抢食的野狗,咬得精疲力尽,累得呼哧带喘,一扭头发现自己的果实被另一条野狗叼走了。尤其可恨的是,这条狗比他凶悍,惹不起。

所以,袁绍只能以呜呜狂吠,表达自己的愤懑,龇牙咧嘴宣示自己的存在。

董卓如果想杀掉袁绍,其实很轻松,可是他有顾虑,想拉拢袁绍,而不是消灭,袁绍准确把握了董卓的这个心理。那么董卓的顾虑何在?为何要拉拢袁绍呢?


这就是袁绍敢跟董卓叫板的第二个原因:袁氏家族的实力太强大。

袁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开口自称“四世三公”。所谓四世三公,是指袁绍以上四代,有五人出任朝中的“三公”,即司徒(丞相)、太尉(大司马)、司空(御史大夫),是东汉末期,最牛的豪门士族,也仅有杨氏一族可以与他们媲美。

这种大家族,借助朝中的影响力,四五代之后,发展成庞大的政治势力,从地方到中央,到处都是家族子弟、姻亲关系和门生故吏。一句话,袁家人到走哪儿,都是当地势力吹捧的对象和天然的领导核心。

董卓虽然靠武力控制了朝政,可是要想让人心服口服,靠刀把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得当朝主流政治势力的支持,比如袁氏。


历史把董卓描绘成土匪,其实有失公允。董卓也是读书人,士族家庭出身,只不过其父只是个县里的都尉,算不上豪门。董卓文武兼备,尤其尚武,他为人豪侠仗义,在西羌部落中声望极高。

东汉时期,与西羌摩擦不断,始终无法根治,出了董卓这么一位牛人,政府乐得授予他一个职位,靠他个人影响力摆平西羌。董卓就是这么走向政坛,并成长为凉州军阀的。

作为士族阶级一员,董卓很清楚,要想控制朝局,比的是谁背后的政治势力更强大。随着宦官势力、外戚势力的覆灭,毫无疑问关东士族集团,才是左右帝国走向的势力。董卓吃亏就吃亏在他是西凉士族,在洛阳是少数派,所以必须想方设法建立统一战线。

董卓知道这一点,袁绍何尝不知。他与董卓叫板时,直言不讳,废立大事你说了不算,要请太傅做主。太傅袁隗就是袁绍的叔叔,那意思就是,我袁家不点头,你算老几?


事实也是如此,董卓后来虽然诛杀了袁隗及所有在京的袁氏族人,可是失去关东豪门士族支持的他,被迫迁都,企图把政治中心,迁徙到离西凉集团更近的长安。可惜的是,西凉集团也不支持董卓,这就是董卓失败的根本原因。

袁绍叫板董卓的第三个原因,就是他已经做好了逃离京城,走武装割据反董之路。

董卓乱政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他破坏了围绕皇权,几大政治势力之间的“文斗”规则,从此全国各地都演变为军阀势力的“武斗”,彻底打碎了政权的统一。

你董卓可以借西凉兵作乱,我袁绍何尝不可?以袁氏家族的实力,这还不是毛毛雨!


袁绍跟董卓顶完牛,不敢作停留,挂印出城,出逃冀州。不久,袁术如法炮制,也出逃南阳。离开京师董卓的势力范围,袁家兄弟如同龙入大海,依仗家族势力,在地方招兵买马,吸纳朋党势力,迅速变身为地方军阀。

到这时候,董卓后悔得直跺脚,他对关东士族集团的拉拢彻底破产了!其实这就是董卓败亡的教训之一,他对关东士族集团心存幻想,误了大事,又不能团结西凉集团,让自己成了浮萍。

讲到这里,就很清楚了,董卓走向历史前台就是火车开进了岔道,它所代表的地方军阀势力,与关东豪门士族不可能兼容。

袁绍作为关东士族集团的后起之秀,虽然受制于董卓的刀锋威胁,可是他的实力,远非董卓可比,况且他已经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袁绍对董卓叫板,只是提前发布的战书罢了。

博物历史观

2020年07月29日

“我的剑未尝不利”----《三国演义》中袁绍最霸气的一句话!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趁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相互争权之际,引西凉兵进京,何进与宦官集团覆灭后,董卓更是独揽大权。为了立威,控制朝政,便召集群臣,准备废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就在百官惧怕董卓势力,默不作声,敢怒不敢言之际,袁绍站出来强烈反对。


当时整个京城都被西凉兵所控制,大权在握的董卓见有人跳出来反对,勃然大怒,直言:今就这么定了,有谁要是敢说个不字,就让他看看老子的宝剑锋利不锋利!此时袁绍也不示弱:你的剑锋利,那我的宝剑又何尝不锋利!说着,就“呛啷啷”抽出佩剑,朝堂上瞬间“火星撞地球”般......


《三国演义》有记载:“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袁绍亦拔剑曰:“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两个在筵上对敌”


那么,面对董卓,百官都敢怒不敢言,为什么单单一个 袁绍 就敢于叫板?甚至,众目睽睽之下,直接抽出佩剑对峙?


袁绍:一个有背景的男人

东汉年间,政治上门阀士族根深地固。做什么都讲究一个出身,尤其是做官,社会上有士族、庶族之分。


首先,一提起袁绍,千百年来有个光环一直环绕着他:“四世三公”!当时,无论在朝堂上 还是地方上,可以说袁家的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当时袁绍的叔父袁隗就是太傅,三公之一,地位很高。


虽然,董卓飞扬跋扈,执掌朝野,但是从底子里来讲,他属于落寞士族,父亲早年当过类似于今天县公安局长的官,后来辞职带着一家人回家种田。董卓也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对于袁绍显赫的家室,董卓是有所顾虑的


其次,上边提到的袁绍的叔父袁隗,不仅仅官居太傅之职,位列三公之一。更是董卓的恩人。董卓小的时候在家耕种,成年后,从一个小小的民警做起,逐步在军队中站稳脚跟。


据记载:

永康元年(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次年,张奂班师回朝。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后来,董卓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为某事而被免职。


约在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董卓在仕途最落魄的时候,正是袁隗 的举荐,才有了后来的“董太师”


那么,正史上又是怎么记载的呢??


《三国志》记载,董卓邀请群臣在显阳苑商议废立,袁绍不同意,提出要去请示太傅袁隗。袁绍说:“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同意你的意见!”董卓闻言大怒:“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袁绍反讥:“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然后拿着佩刀作揖而去。董卓知道袁绍的声望地位,也拿他没办法。


《三国志 袁绍传》记载: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绍既出,遂亡奔冀州。


“我的剑未尝不利”----成了《三国演义》中袁绍最霸气的一句话!


@博物历史观

张言好书画

2021年06月17日·国家一级美术师

袁绍是名门世家子弟,四世三公,本身也是武官出身,曾与曹操同在大将军进手下任司隶校尉。不过何进是屠户出身,靠妹妹何皇后受汉灵帝宠爱而当了大将军,何进自己没有政治与军事能力,在听曹操、袁绍等人的计策时根本无法做出正确选择,最后被十常侍诛杀!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刘协是王美人之子,从法理上说刘辩继承大统是符合帝位传承制度的,何进若立刘辩为帝是合情合理,也有功劳!在此前后,十常侍与何进矛盾无法调解,多次有十常侍谋害何进的阴谋被化解,何进大难不死,何进有铲除宦官之心,怎奈何进无谋,十常侍一求何皇后,何皇后就以为自己十常侍扶上皇后之位,故十常侍向何进赔罪,让何进放过他们,可以说何进兄妹都太天真了,根本不懂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果不其然,刘辩被立汉少帝不久,十常侍为夺权又要谋害何进,事泄,何进担心杀宦官何太后不同意,袁绍出了个馊主意就是调外兵入京擒杀宦官,认为这样何太后没办法阻止!曹操则认为绝不能调外兵进京,只需斩杀十常侍几个主要宦官就行,何进斥责了曹操,曹操说乱天下者何进也!

外兵纷纷向京城进发,十常侍哪能坐以待毙,因此何进诓进禁宫砍下脑袋,任凭袁绍、曹操带兵在城外有何用呢?宦官把何进脑袋扔下城门,袁绍、曹操一见大怒,斩关进宫遇宦官不分老幼全部杀死,汉少帝与陈留王刘协外逃期间恰遇到董卓带领的西凉军,汉少帝吓得不敢说话,陈留王则喝斥董卓:“是来保驾还是劫驾?“,董卓初到,立即下马给皇帝叩拜,不过已经有了废立之心!

董卓进京后无恶不作,谋士李儒献计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册立新军就可号令天下,这是袁绍没有预料到的结果,可是曹操早有预见,由此也可以看出袁绍后来败给曹操并不冤!董卓谋害死的忠于汉朝的伍孚、丁原等人,设宴议事要废掉汉少帝,袁绍此时可以说是又气又恨自己给何进出的坏主意,引起宫廷血光之灾,现在连皇帝都保不住,因此勃然大怒,拔剑反对董卓“汝剑锋利,吾剑未尝不利!“,不惜一战!当然袁绍势孤,被劝开,立即逃出京城到渤海之滨!

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回家乡发矫诏讨伐董卓,天下一呼百应,推举袁绍为十八路诸侯盟主,无奈袁绍实在是没这个能力,讨伐董卓失败,然后赶走韩馥占领冀州,成了地方军阀!

大毛爱历史

2020年07月31日

你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为什么袁绍敢公然和董卓叫板?

首先要说,董卓做为西凉太守,本来是没有资格领兵入京的。可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为了剪除十常侍和压制自己妹妹何太后的权力,假借皇帝名义,发诏宣董卓入洛阳剿灭“十常侍”。董卓一直有野心,这样天上掉馅饼的机遇正求之不得,得旨即行,领兵控制了京城。

此时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十常侍也被何进部下剿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董卓根本没有可以与之相抗衡的力量,一时权倾朝野,为了进一步树立自己的权威,他就动起了废立皇帝的歪心思,打算废黜当时的少帝刘辩,立他的弟弟刘协即位。

董卓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出这个想法时,荆州刺史丁原拍案而起,怒怼董卓“篡逆”,并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本不是丁原的对手,只是后来董卓手下的李肃设法说服丁原的义子吕布“反水”,杀死丁原投奔董卓。

拔除了丁原这个钉子后,董卓信心满满地再次提到废立之事,这一次是袁绍挺身而出,而且当堂和董卓拔剑对敌。可是最后,心狠手辣的董卓竟然没有杀袁绍,而是让袁绍回了冀州,后来还建立起十八路诸侯的盟军讨伐董卓。那么董卓当时为什么不杀袁绍,而是让他离开呢。

(袁绍拔剑与董卓对峙)

其一,袁绍的势力决定。袁绍家族,在汉朝“四世三公”,权势遍布朝野。董卓虽然倚仗兵力控制了朝堂,可在朝廷中做官的人,还大多是汉室旧臣,袁绍的故旧很多,势力不容小觑。

其二袁绍的叔叔说情。实际上袁隗还没来得及说情,一等李儒劝住袁绍,董卓自己就找台阶下地说:“你的这个侄儿没有礼貌,看在你的面子上,我先饶过他。你看废立之事怎么样?”

这是董卓有意避重就轻,把你死我活的斗争说成是你家小孩子家家不懂事胡闹,以此为条件,换取袁隗对自己的支持。

袁隗时任太傅,位列三公,说话是很有份量的,无奈地附和董卓:”太尉您说得很对!”

第三,袁绍一时冲动,但并没有死杠董卓。他即没有像丁原一样起兵讨伐,也没有像后来的丁管伍孚曹操一样动手刺杀董卓。只不过是亮剑表明了一下态度,然后“听人劝吃饱饭”地匆匆离开,对当时的董卓没有构成实质阻力。

第四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立之议已经提出,一旦迁延过久,对董卓不利,他想先定大事,不打算跟袁绍势力过分纠缠。所以董卓听从手下的周毖伍琼等人的建议,不仅不加罪袁绍,还顺水推舟地封他为渤海太守,目的也是拉拢人心,希望袁绍不要起兵反对。

文涛12138

2023年02月15日

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官僚家庭,拥兵数十万,十八诸侯首领,手下又有河北四庭柱等良将,这些都是他敢叫板董卓的依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