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国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2回答·150阅读
扒历史聊八卦

2021年06月11日

如何评价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那咱们得看看他的生平事迹!

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 ,现今天水人。李渊七世祖李皓,在晋末时,据秦,凉地区称王,号凉武昭王。李渊的爷爷李虎在西尾魏时曾被赐姓大野氏,官至太尉,和另外其七家号称“八柱国家”。周闵帝追录李虎的功劳,封唐国公。

在隋文帝时期,文帝杨坚掌权之后,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他不仅自己的姓氏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李渊自然也就恢复了祖上的姓氏李氏。

杨坚的妻子是北周卫国公,独孤信嫡女独孤伽罗,独孤伽罗是汉化的鲜卑人。而李渊叫独孤伽罗姨母,所以李渊是杨坚的外甥,是有亲戚关系的。

李渊在其父过逝后,7岁继承唐国公,长大后,对人友善,性格开朗,交友甚广!杨坚建隋后,被任命为皇帝禁卫武官―千牛备身,后经杨坚赏识做刺史!

开皇元年,隋将李渊攻周,围东昌,单禹与之血战七昼夜,城破后被俘不屈被李渊所杀。大家可能对单禹不了解,那么一说单雄信就知道了,单禹正是单雄信的父亲,单李两家积怨当由此始。

615年杨广任命李渊山西河东抚慰使,镇压农民起义,又和王仁恭一起共抗突厥,大败突厥。

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指挥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

隋末农民起义不断,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617年七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

李渊从小继承国公爵位,能一路迁升,没有能力是不可能的,在历史上王朝的更替,“禅让”从晋以来数见不鲜,杨坚的皇位就是“禅让”来的,在隋末大乱局下,李渊审时度势,从乱局中看准时机建立李唐王朝,说明李渊大局观政治眼光有独到之处,虽然在家天下的传承上没有平衡好,不可否认他是一个政治军事都有建树的人!要不然也不会代隋立唐!

后世认为李渊是被李世民拉下水的,从而起兵反隋,小编不认为如此,李渊从7岁开始世袭国公爵位,没有能力怎能把李氏家族经营的如此之强,位列关陇集团之首的位置,作为一族之长,没有李渊的同意,李世民敢去结交豪杰为己用吗?那可是在古代,家主可是具有一言而决的权利!

仅供参考!

风颜风事

2021年06月11日

唐高祖李渊在历史上毫无存在感,给人的感觉就是靠着儿子李世民才登上皇位的。

但李渊能在隋末众多豪杰中脱颖而出,成为李唐的开国皇帝真的只是靠儿子吗?

其实在历史上的李渊可谓是深谋远虑,首先借任太原留守的机会,李渊集团充分利用“龙兴之地”和“李氏当王”的谶语,使起兵合法化; 笼络当地的政府官员与士族豪强,获得社会各阶层支持; 对外向弦控百万的突厥称臣,在增强军事力量的同时避免两面受敌。李渊起兵立足于太原,旋即“乘虚而入”长安,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李渊起兵前的准备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认为李渊之所以起兵造反是因为他中了李世民的计谋睡了隋炀帝的妃子才不得已起兵造反的。但实际上李渊为了反隋做了长足的准备,且反隋是李渊的自己的意志,而非受李世民要求。而实际上早在太原起兵前四、五年,也就是农民起义开始爆发,隋炀帝正在进攻高丽的时候,李渊就有取隋而代之的打算。例如当宇文士及投降唐朝的时候,李渊对裴寂说:“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宇文士及投降唐朝在武德二年(公元6 19年),这时李渊说他六七年前与宇文士及谈过“天下事”,当然是在太原起兵前四五年前的事。

李渊在太原时拉拢当地的政府官员与地方豪强为逐鹿天下积蓄力量。在617年,李渊终于决定起兵,他召回了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同时命令次子李世民和谋臣刘文静等也在太原招兵买马,紧接着,找借口杀了隋炀帝指派给他的两个副手——王威和高君雅,这也就意味着他决定彻底的反隋,617年阴历七月初,李渊和他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从太原出发,加入了逐鹿天下的争斗中。

二、对突厥的策略

李渊的起兵之地太原扼守南北交通之要冲,太原的北边,经常有突厥南下不断地侵扰。因此李渊在起兵前一定要解决突厥的问题,不然到时候天下还没到手老巢就丢了。而与突厥开战无论是胜是败都会是李渊的兵力大损尽而失去逐鹿天下的资本,因此他写信给毕始可汗,伪称他起兵之意在恢复帝国秩序,也可恢复中国人与突厥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与毕始可汗达成协议,如果他赞助唐兵义举,毕始可汗可取得全部为唐战斗的战利品,并且在写信时力排众议,用了下对上行文的“启”字,辞气甚恭,这就表明,他已在名义上决定成为突厥的番薯。而毕始可汗信以为真还支援李渊几百名士卒和数千匹马。可以说李渊既解除了后顾之忧又白嫖了突厥。

三、装怂麻痹对手

隋末,群雄竞起,争夺天下。河北地区有安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江淮地区有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河南有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同时隋将王世充拥泰王据守东都洛阳,隋王室还在江都拼死挣扎。李渊孤军深入,夺取长安,并非易事。当时李密的军队势力很大。李密“以天下为己任”,有“噎商辛于牧野,执子婴于咸阳”之志。以东都洛阳和江都为据点的隋朝残余势力,也是不能释视的。如果李密与李渊来争夺长安,或者隋朝残余势力全力赴援长安,都会给李渊构成极大的威胁。李渊对此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因此他制定了“观鹊蚌之势,以收渔人之功”的策略。

天业十三年七月,李密致书李渊,要求与李渊结盟。李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李渊得书后很高兴立刻给李密回信,极尽吹捧之事。大意就是自己年老体衰,无意争夺天下,尊李密为盟主。并鼓励李密自己努力争取天下。李渊与李密结盟,实为良策。其一,消除了西取长安的最大敌手;其二,利用李密守成泉之时,使江都信使不通,断绝了江都与长安的联络;其三,利用李密拒东都之兵,使东都隋军无暇西顾;其四,李密与王世充两败俱伤,自己得以迅速夺取长安,平定关中。

四、保持自身得到天下的合法性

在起兵成功后李渊并没有立即称帝,而是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傀儡皇帝,而隋炀帝背上了太上皇的虚衔(不知道日后李渊成为太上皇后会是什么心情),此时李渊则成了实际掌权者,这也为他日后更名正言顺的称帝铺路。在618年,李渊废黜了隋朝傀儡皇帝幼帝,自己称帝,开创了新王朝—唐朝。

唐高宗李渊身为唐朝开国皇帝自然不可能是一个能力平庸的人,相反他能力出众、深谋远虑对李唐王朝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