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班信奉伊斯兰教,男人必须穿传统的服装,留长发和胡须。并且长发不能露出来,必须用头巾包裹住。
这些都是教规,就像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不能违背的。如果违背教规,将会受到处罚,一般是鞭刑处罚。

教规对妇女的约束更加严格,必须要戴面纱,戴头盖,头发和皮肤都不能外露,要穿传统的服饰。
总之,女人的美貌必须要藏起来,不能让别人看见。女性不能单独出门,出门时需要有男性陪伴。
我认为这些教规的约束,限制了人性的充分释放,爱美是女人的天性,生在这样的国家真是无奈。

一、直接原因是教义,塔利班男人信奉伊斯兰教。
所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有蓄须的传统,按照宗教习俗,蓄须是穆斯林男性追随先知而做的一件圣行,默罕默德的圣训说:“你们当与多神教徒不同,你们当蓄留胡须,修短唇髭。”,在一些保守、正统、甚至极端的穆斯林中,蓄须是必须的。例如塔利班政权规定男子必须蓄须。在政教合一的伊朗和相对宗教化的海湾众君主国等国家,蓄须比较普遍。在其他一些温和、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如埃及、叙利亚、约旦、阿尔及利亚、战前的伊拉克、马来西亚等国家,蓄须现象则不那么普遍。
他们认为胡子越长越受尊重,地位也越高。他们信任的伊斯兰教不准随便刮胡子,就像中国古代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损伤。
二、根源原因是缺水。
文明起源于干旱地区,没有足够的水浪费在修整胡须上,古代没有电动剃须刀,你需要用一把普通的刀子每天刮下巴,那不但很危险,还必须要水和皂角等东西作为润滑,你还需要一个磨刀石,那也需要水。
三、先知穆圣弟子都有胡须
穆斯林男子不留胡须接近于麦克鲁亥,因为先知穆圣的原意是避免混同非穆斯林,这是很有道理的行为准则,例如区别于犹太人和基督教徒。 为了表明穆斯林男子的尊严和与非穆斯林的区别,应当定为不留胡须是麦克鲁亥,而不是亥良姆,所以留胡须应是提倡的行为,而不是强制行为。 当年,先知穆圣的弟子们都留有胡须,没有一个例外,当然,与社会环境也有关系。
四、男人成熟的标志
男人把脸刮光,违背男人的天性,有扮装成女人的嫌疑,因为胡须是男人成熟的标志,也是男子汉的气概。 但是,留胡须不是要你们让胡须无限长下去,越长越好,而应经常修整,使胡须样子好看,整洁。 这是萨勒菲时代的穆斯林(圣门弟子)的习俗。 当代的穆斯林,刮胡须,是模仿西洋人的样子,而忽视先知穆圣确立的高尚圣行。 先知穆圣说:‘谁模仿那些人,你们就成了那些人的一部分。’ 历代的许多学者根据这个理由,把留胡须的性质提高了,把不留胡须定位亥俩姆行为,强制男人们留胡须,而不说明当时圣门弟子们生活的具体环境。
“长袍、长胡须、长发”是阿塔成员的标配。
塔利班的出现和分裂:
塔利班又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这个名称来源于古兰经学校,也称伊斯兰学校。
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出,此时的阿富汗百废待兴,政教四分五裂。1994年,一群信奉伊斯兰教的学生从巴基斯坦的阿富汗难民营来到阿富汗,他们试图重建阿富汗。直到1996年,这帮学生在阿富汗掌权,建立了政权。因为他们以“塔利班”为名,所以这个政权也叫塔利班政权。
不过当时的塔利班过于极端,逐渐失去了民心。到了911后,阿富汗塔利班的一部分人逃往了邻国巴基斯坦。最开始的时候巴基斯坦塔利班还承认自己是阿富汗塔利班的一个分支,不过“合久必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后来两者逐渐渐行渐远,形成了现在的阿塔和巴塔。
塔利班男人为什么留长胡须和长发?其实这与他们信奉的伊斯兰教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中东国家有很多都是伊斯兰教国家,大部分国民信奉伊斯兰教,比如沙特、阿联酋、科威特、伊朗等都是伊斯兰国家。
塔利班也信奉伊斯兰教,且更为极端,这一点从其另一个译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组织”就可见一斑。何为“原教旨”?简单来说就是教民试图回归最原始的教旨,将之前已经消失的一些宗教习俗再重新拾起来。
在沙特、科威特等伊斯兰教国家,你会发现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男人都改变了装束,越来越西化,很多男人都剃了胡须、剪了短发,有些还穿上了西装。其实这并无可厚非,虽然最初的伊斯兰教并不允许剃须,但毕竟社会在发展,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交织融合,有一些装束上的改变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塔利班在这方面要严格得多,甚至可以说是“极端”,因为他们尊崇的就是“原教旨”,必须保留伊斯兰教最初的习俗或者说教义,在容装上也是这么要求的。因此,阿塔男人的装扮总是“一丝不苟”,头戴小帽、留有长长的胡须、身披长袍。
不仅是男性,女性在容装方面也有要求,在公众场合出现的女性需要做到“寸肤不漏”,要求身穿长袍,戴着面纱,手上最好还要戴着手套。
这就是塔利班男人长头发和长胡子的原因,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惊奇,尊重每一位宗教信仰者既是尊重也是理解,正所谓“求同存异”嘛,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习俗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