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开国大典》导演李前宽有哪些故事?

1回答·36阅读

李前宽先生,有名导演、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夫人肖桂云、国家一级导演、《开国大典》导演、曾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主旋律第一人”。

“这个角度正好四十五度光,阳光明媚,我们拍戏那天也是这么一个好角度、好天气。”“毛主席下汽车,实际上我们上楼是在~”。这位老人是李前宽,国家一级导演,曾执导多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其中最为他津津乐道的是拍摄于1988年的电影《开国大典》,李前宽说、自己人生中几个重要节点都和天安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那天是2015年11月18日,27年前的当时那天《开国大典》开机,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李前宽开始了他重大史诗片的导演之路。翟俊杰说,“《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尹力言,“特别是开启了我们重大历史题材这一块的这种电影创作”。王馥荔说,“多才多艺,你看,能导戏、能写剧本、能画画、能唱歌、跳舞、指挥”。

李前宽,1941年出生于大连一个家境殷实的大家庭,儿时的李前宽生活无忧无虑,爱好十分广泛。上学的第二年级就是1949年,正好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他们家他爸爸给他买个黑板、小黑板,他在黑板上画的表现的最完美的一张作品他就是画的国庆、1949年10月1号,画的天安门、画的大灯笼,用各种各样的粉笔,哎呀,自己觉得看这幅作品、特别是爸爸妈妈和周围来他家的人都表扬这幅画的时候自己特得意,你知道吗。除了绘画,儿时的李前宽另一大爱好就是看电影,当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两个爱好将伴随自己的一生。他记得他家周围有一个东明电影院那里经常看电影,那就是李前宽他最初喜欢上电影的地方,一块白色的幕布上能变换那么多神秘莫测的图像,让自己又哭、又笑、又泪,让自己睡觉都想着、都惦着他们的命运,自己觉得太有魅力了、太好玩了,他说自己将来能干上这事得多有意思啊,甚至将来能到长影,他们那时候都是在大连看长影电影,自己能到长影工作那多有意思啊。李前宽说、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1959年,李前宽凭借自己扎实的美术功底顺利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他的电影梦又近了一步。不仅如此,李前宽还入选并参加了当年国庆十周年文艺汇演的方阵,那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朝思暮想的天安门,在那里,他更是见到了毛主席。当时满脸挂着泪水,心里却是喜笑怒开、激动不已,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呀。大学毕业的李前宽如愿被分配到了曾先后创造过新中国电影史上七个第一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儿时的心愿好像正在一个又一个的被自己实现着,同时李前宽也清楚做事不可能一直凭运气,虽然自己心中一直都有导演的梦,但也必须要从电影美工的岗位上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干起。所以他有时候想自己这个人命挺好的,但是不管在哪儿,都没有脱离了人生一个起码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什么呢,没有任何一个事情是顺利的,没有任何事情、天上掉下来,你一张口就是一个馅饼,不可能。自己从最底层扛景片子干起,和工人一起扛灯拉线干起,美术助理、责任编辑、场记、副导演、执行导演,自己到了执行导演,政治运动又把他拉下来回到美工车间劳动去,不卑不亢、不怨不悔,无所谓,干什么横竖一百来斤照干,自己干什么就爱什么,干什么自己就能干好,最后几个导演、老导演抢着他给他们做副导演。李前宽性格里的倔强和认真感染了别人,工作中他得到大家的认可,生活中他也收获了爱情,和同在长影工作的电影学院同学肖桂云结婚了,1981年,李前宽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导演梦,他和妻子肖桂云联合执导了影片《佩剑将军》。肖桂云说,“他们长影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得你拍过几部戏之后跟着老导演联合你才能够有独立的通行证”。第一部戏不能一个人干,必须老导演带你,因为他拍戏之前她已经独立导演三部了。后来领导就考虑李前宽怎么得要个老导演带一下吧,所以这个老导演就变成了肖桂云她,让她带李前宽上第一部戏《佩剑将军》。她是老导演,她资格比自己老。当时其实这部戏他筹备的时间长,一直是他抓的,他抓的本、他选的景,他去选的演员,而且分镜头剧本也是他写的。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资金,五十四天拍完了那么一个大戏,而且给长影创造了票房,而且领衔全国、三年。那时候肖桂云她的名字在前边,可是时隔二十年之后呢,那些出碟的人把字幕的名字还是给颠回来了,写的是李前宽、肖桂云。这部电影奠定了中国影坛著名的导演夫妻档组合,不过这部影片的成功对于李前宽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欣喜,相反,带给他的是不小的遗憾。那个戏是表现淮海战役、徐州战场,打开、写贾汪起义、写我(他)们两个地下党,打开徐州北大门,然后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这个序幕拉开这个电影就完了。他说哎呦,忙活了半天第一部戏拍了个序幕啊。自己说什么时候我们扛着摄影机继续拍下去,跟着解放大军继续南下,打过长江、解放南京,一直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这个画卷要是拍下来,这可是史诗性的大片子啊,有意思。《佩剑将军》之后,李前宽和肖桂云又联合执导了多部电影、电视剧,虽然题材多样,但是《佩剑将军》留给他们的遗憾一直没有忘,李前宽仍然坚持搜集整理解放战争的相关资料。都说心想事成只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可李前宽却真的心想事成了,1988年的夏天,他接到了《开国大典》的剧本。他后来回忆说:“兴奋不已,这个题材不正是我们八年前曾经奢望过、向往过的一部题材吗,写共和国建国这么一个史诗般的画卷,就拿了本看了看,光有名有姓的真人就138个,就那么多。而且又是东北战场,又是平津战役,又是华北战场、又是淮海战役,又是百万雄师过大江。肖桂云言,“太困难,因为场面太大了”。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很多朋友都特意来到家里祝贺李前宽,都很替他高兴,可是在看过剧本之后又开始替他捏把汗。有的老导演说,我的妈呀,这些历史场景怎么再现,是、文字上看了很震撼、怎么拍。有的说,兄弟、可别球没踢进去,把脚脖子崴折了,这个拍好了也是个大拼盘,太难拍了。全片三个小时的体量,时间跨度从三大战役到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拍摄足迹从东北到华东横跨12个省,全片有名有姓的演员138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时间,而李前宽唯独最缺的就是时间。影片是作为第二年国庆四十周年的献礼片立项投拍的,这意味着李前宽只有一年的时间筹备和拍摄制作。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说必须得把天安门的戏先拍了以后、其他的戏就好办了,但是天安门的戏你是知道的,那所有的领袖都得出现。没准备好丶没准备好在过程中也得给我准备好。肖桂云说,“你一下子全是这么些个主要的人物的话、你好像是时间你都来不及。”那个时候拍秋季,衣服、服装感觉、大的环境气氛感觉,说是十一没问题,可是你要是冬天还穿这套衣服拍那个感觉不对了。肖桂云她心里也在打鼓,她就问他,自己说怎么样,他说没问题。这组镜头画面他拍的就是毛主席坐的车队过来了,自己俯拍、在天安门城楼往下拍,很多等待毛主席的人都走过来了,然后主席一下汽车以后、下意识的往天安门城楼上看这么一个中近景,然后他的主观镜头天安门斗拱底下飞出一些鸽子,扑啦扑啦声响。这是本片最后的重头戏,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刻。按照以往的拍摄经验,这样的重头戏一般要在最后才拍摄,一来演员、导演以及剧组上下完成磨合,拍摄起来会相对顺畅,二来、最后拍重头戏,前面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让细节更加完美,可李前宽认为这样一部意义重大的影片、这样一个画龙点睛的段落他一定要先拍、心里才能踏实。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坐落于首都北京的中轴线,这样一个地方电影剧组肯定会受到诸多的限制,如果要完美再现当年国庆的盛况,李前宽一定要想其他办法。怎么把我们对这场戏的理解融化到我们未来的银幕形象上去,这个过程是很难的。苦思冥想,打开天窗、去想入非非吧,但是最后你要落到镜头上。肖桂云言,“你能想象那时候的五百万拍这样一个戏也是非常艰难的,这个我(他)们也曾经想过那我们搭一个天安门城楼,问了一下之后,搭一个城楼需要一年,而且他要价是多少,五百万。好像没有什么可以难倒李前宽,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实现纪实性和表现性的完美结合。用多少纪录片,这个镜头里自己拍的下个镜头自己怎么能接上这个纪录片,自己怎么做,自己拍的伊斯曼的胶片,自己洗印的时候作为衰减信号,衰减成当年的茶色、和它剪接在一起,自己让你看不出来,就这样,把观众带入到自己的规定情境里边,接受这个真实性,同时也享受史诗性的表现。翟俊杰说,“毛泽东同志带领这些中央领导同志还有各界的爱国民主人士一块儿登天安门,自己记得那个台阶是长焦调上去,一步一步一步登上台,背影、再冒上来,冒出来以后呢,步上天安门,实际上这是一种写意性,又是写实、又是写意,给人一种深深的诗情,一种像抒情诗一样,如此盛大的场面、这种庄严的场面”。最后所有的演员都上天安门城楼上往上一走的时候,大家忽然感觉着这不是在做梦吧,特别是演周恩来那个演员,他说、古月太像毛主席了,这周围一看都那么像,这仿佛是1949年再现似的,他说我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假的,他说我自己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一看,还疼、哦,这是真的,真的是真的,我本身就是演的周恩来。你想那种环境,所有人都激动不已。

拍摄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影片,其中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如何平衡真实与艺术,过于追求真实就辱没了电影的艺术性,如果只顾及艺术性,历史题材影片的严谨性就打了折扣。在这部影片中,这对矛盾尤为凸显,蒋介石的人物形象就是在这部影片中被李前宽还原成了一个“人”。我们这个时代虽然进入了改革开放阶段,但是我们有些意识还在、还有没完全改革开放,这都可以理解,他们觉得你这样拍蒋介石太有人性化了、太个性化了,蒋介石包括给孙子一个饼干,他说我对蒋介石有感情,自己说他在、委座在将军面前他是委座,他在孙子面前他是爷爷,他有爷爷的慈祥的一面,这就是人物的立体呀,自己不能违背这个创作的规律呀。李前宽在影片中努力还原真实的同时也不忘在影片艺术性方面的延展,原本在剧本中只是一个很小篇幅的过场戏却被李前宽拿来肆意挥洒,成为本片中诸多亮点之一。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