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52015-08-2213:44标签:杂谈1980年代初,高晓声的短篇小说《陈奂生上城》曾名燥一时。小说围绕着农民陈奂生上城后发生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成功塑造了改革开放初期,背负着沉重封建思想的老一代农民形象,概括了当代农村面貌的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农民陈奂生,今日悠悠进城来。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买房。
小气和小心眼儿的男人是不招人喜欢的,最近在浙江湖州,一行9人在一家小饭馆点了6碗面和6个馍,一共花了120元。吃完后其中一男子嫌贵,老板连忙解释说,我们都是明码标价的啊!没想到这名男子恼羞成怒,把桌上的3罐辣椒油和半瓶醋都倒进了吃剩的面碗。老板很无奈,这都什么人呐?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农村在衰落 。想我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小子如鲤鱼跳龙门般地走进城市,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是有多么的艰难,自不必多说。不知不觉作为城里人已有四十多个年头了,这个山泉湖河城融为一体的城市俨然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是家之所在了。
1.入职维桑1997年7月,维桑集团入职报到后,经过两个月的分厂实习、入职管理和军事培训,我们这一拨从全国各大院校大规模招聘进来的、号称“黄埔一期”的200多个大学生被分配到了维桑集团徐州总部、铜山、东海、大丰和四川云阳等各分厂。
泰山不让抔土,河海不择细流,宏伟磅礴之物总由具体质料构成,文学也是一样,一部长篇小说总是由情节细部通过语言和修辞的技巧结构在一起,即便是短篇小说或者诗歌、戏剧、散文,也都是由具体的人、事、物、行动的细节编织而成的。
一年一度又高考,对于乡下的孩子们来说,高考通常与进城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考上大学能够进城。由于高考对考场设备、通讯环境高考这个过程,本身也需进城完成。笔者所在的高中位于栖霞桃村镇灵山脚下,到县城的距离约有40多公里。
1980年,农村刚刚分田包干到户,打破了以往的大锅饭,那时从七八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是家庭劳动力的重要成员,大人有大人要做的事,小孩有小孩做的事,市场也慢慢放开,胆大的人就开始干个体户,那时的农村逐渐开始涌现许多万元户,农村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开,改革开放前,农民吃得饱,但是吃不好,都是粗粮多,细粮少,改革开放后刚开始的几年,农民吃得好,但是吃不饱,细粮不够,许多农民还是会遇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社会物质还不是很丰富,虽然那时少部分农村家庭有黑白电视,电风扇,录音机,但是大部分农村家庭还是很穷,农民种田还要交公粮,剩下的部分才是自己的,养鸡养猪还要上交国家,还有各种摊派,比如建学校、政府大楼,修桥修路,每家每户都要出钱,所以那时的农民生活大部分都很苦。
“进城”系影视剧集比较热衷关注的题材之一,因为它常常能反映社会变革的方方面面,从一个侧面记录草根阶层的生活日常,比如那部上映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陈奂生进城》,就因写实抒怀了屌丝农民“进城”前后的情感思想变迁而成为当年现象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