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会试每三年在京都举行一次,会试中举的贡生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科举考试中的第一被称为状元,从隋朝开始,状元就成古代所有文人梦寐以求,考上状元就等于可以当官,可以过上富足生活。
高考尘埃落定,分数呼之欲出。尽管官方一再降温,但各省各市的“高考状元”仍然是媒体们明里暗里关注的新闻点。“状元”一词起源于唐。据说在科举考试后,司掌教育的门下省要向皇上呈报奏状,奏状的头一位及第考生叫“状头”,后又改称“状元”。
广西地处岭南,远离中原文化的中心,在古代科举史上曾诞生了10位状元,其中有2位“三元及第”,在清代更是70年间连出4位状元,写下了科举史上的辉煌一页。广西人以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在南疆偏僻之地、依靠贫瘠的教育资源而取得这样的成绩呢?
中国科举制度是帝制与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从而在制度上彻底否定和在实践中基本杜绝了血缘及裙带关系的影响,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客观公正的选才制度,成为唐朝以后各朝各代凝聚社会和巩固统治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