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里有一个可怜人物阿Q,其实当时有一个原型人物,此人名叫孙天生,和阿Q一样,也是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关于他的身份传说众多,大体是妓院的服务人员,也有人说此人曾是过街头小流氓,原先还当过泥瓦匠,但这些身份,也正如阿Q一样,怎么看压根都沾不上革命党的边。
摘要:阿Q形象原型的身份定位,一直争执不下。采用“以鲁解鲁,以鲁证鲁”的研究方法,即从鲁迅自身的文字中,寻找与阿Q形象原型相关的信息,通过经验归纳的逻辑原则,可以得出相对可靠的判断。关键词:鲁迅 《阿Q正传》 形象原型 以鲁解鲁 身份定位。
鲁迅晚年曾经写过一个这样的故事:庄子在去面见楚王的路上,请司命大神复活了一具骷髅;但那个人苏醒过来后,以为是庄子偷了他的衣服,于是便要剥庄子的衣服;最后,庄子只好求助于巡士。又加上鲁迅对庄子思想始终持的是批判态度,阿Q和庄子之间看上去又确实有一些相似点。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江南水乡绍兴乡下的未庄。那时正值清末至民国之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深刻地反映出新旧两种思想在遭受千年封建思想荼毒的老百姓身上的具体体现。
莫言曾说“我所有的作品,都比不上《阿Q正传》”。这话未免有自谦的成分在,但也无疑说明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的地位,这都要归功于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魅力。但阿Q与他的”精神胜利法“向来被当作是被讽刺的对象,迁移到现代来说,就是“普信男”、“普信女”等等盲目不自知的人,但是这种阿Q精神真的一文不值吗?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已经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成为世界名著,“阿Q”也成为世界“名人”。后来又有文艺工作者将《阿Q正传》改编成戏剧、电影,直到现在“阿Q”二字还经常挂在人们的嘴边。
通过序言中的这段内容,我们就能明白了,鲁迅认为主人公阿Q的本名应该叫阿桂或者阿贵,按正常逻辑取“贵”或者“桂”拼音的首字母,那就应该叫《阿G正传》,为何会出现一个“Q”字,很多人没懂。其实文章中也讲明白了,在鲁迅所在的年代,“Gui”就是念“Quei”。
此时,“镇公所”的公堂里人满为患。公堂四周的长凳上都坐满了人,凳子后面也挨挨挤挤站满了人,一个个抻着脖子,探着脑袋。他们的眼神就如同指南针指向北极一样,都聚焦到了一个人身上:一个满脸沧桑,细眉小眼,满身补丁,戴着乌毡帽,甩着长辫子,正在被一个“假洋鬼子”追打的人。他是何人?
阿Q,是鲁迅《阿Q正传》中的一个非常弱小的底层小人物。他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地庙里,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做完了就走。阿Q所在的未庄,有两个广受人们尊敬的人物。一个是赵太爷,另一个是钱太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