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发动机送车”成了很多购买日产汽车的人的调侃,也不难看出日本发动机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别说,还真就这么厉害,有科研人员专门购买上百台日本发动机回来,研究发动机的内部构造,想要通过拆卸来找到日本发动机动力强的秘密,来模仿日本发动机。
中国一直被称为“制造大国”,我们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在2025年完成“制造强国”的转变。制造大国和制造强国的区别就在于核心技术,制造大国只是制造工厂,很少掌握产品核心技术,而制造强国则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更具竞争力。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通讯员 黎甜多年后的今天,汽车试验工杨军仍能清晰记得和同事们试验自主研发的乘用车发动机时热火朝天的场景。杨军是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首席工种师,亲身经历了国产自主研发乘用车发动机从无到有的历程。4月29日,杨军向极目新闻记者绘声绘色地描述起当年的故事。
第80集团军某旅官兵检修发动机。发动机犹如汽车的“心脏”,直接决定汽车动力性能。众所周知,汽车发动机制造难度高,科研经费投入大。那么,发动机为何如此难造?又需要破解哪些核心技术问题?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此后,人们开始设想把蒸汽机安装到车上,为车辆提供动力。
重型发动机,主要用在起重机、矿车、物流牵引车等车辆上。为了带动高性能的重型车辆,就要生产出“动力澎湃的心脏”。每个生产环节平均仅需90秒是如何做到的?总台记者 邓君洋:我现在就在广西玉林的一家重型发动机企业的全自动加工车间。
用丝线造火箭发动机?真可以!近日,从湖北三江航天江北机械工程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江北公司”)传来好消息,“快舟11号”上使用的碳纤维工艺技术又提升了。通讯员供图一根碳纤维的粗细只有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而小手指粗的一束黑色碳纤维,可以拉动两架大飞机。
导语中国虽然离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制造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并没有停止脚步,耗费了数十年的积累,也投入了数千亿人民币。尽管如此,仍旧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技术,究竟差在哪了?中国曾经也从国外引进过发动机的生产线,如今却为何仍旧无法自给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