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生活,谁家的水稻田、水沟边都会种芋,甚至曾在半山腰的花生地边也种上芋,可以想象人们为了争取多点的粮食会付出怎样的艰辛!那是粮食匮乏的年代,潮汕的家家户户都会种植芋头和番薯来增加粮食,而这两种粮食甚至成为一些家庭的主食。
“感恩之心,闽人诚且笃也。”清朝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福州乌石山建“先薯祠”,记载着番薯的前世今生,让后世睹物怀人,永念明朝万历年间长乐华侨陈振龙,从吕宋岛冒险引渡“朱薯”,福建巡抚金学曾推广栽植,济世抚人,人们感其恩称为“金薯”,因来自“番地”而又俗称“番薯”。
潮州俗语,集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与千锤百炼的精工美于一身,表俗里雅,修辞运用恰到好处,达到“世事洞察,人情练达”的境界。妙用比喻,贴切生动:“健过牛”。比牛还强的人那只能是“牛人”!“兴过只狗,这次苦瓜卖着价。”潮人与洋人都有用狗来比喻幸运的用语习惯,耐人寻味。
常用口语俗语潮汕话:小到腊搭咚戏!意思:疯到无药可救!潮汕话:无变烧护!意思:就是一件到了他人能力的极限,无法帮忙的意思!潮汕话:四线担!意思:胡乱说话!潮汕话:卤到咬骨头!意思:就是对某人或某事讨厌到极点!潮汕话:你爱做年物!意思:你要干什么!
潮汕文化里的芋潮汕人不仅在饮食中将芋做到极致,在种植、制作芋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关于芋的俗谚、民间传说在潮汕人的宴席中,尤其是喜宴,有一种食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就是“芋”。芋,又名芋艿、芋头,原产于东南亚。引进中国的时期可远溯至汉代,据《史记·项羽本纪》载:“今岁饥民贫,士
在潮汕地区,民谚不大流行,俗语却俯拾皆是。潮汕俗语,有的是一则谐趣的故事或传说,有的则隐含着一种民俗或风尚。这些俗语经过民众口耳相传之后,其语旨涵义又多被引申发展而赋予了新的意义,透过它,也可令人窥察到潮汕人语言的幽默和创造力。
除夕围炉,与食有关,老茂侃吃这回也来个“班门弄斧”续说它的一些起源。除夕,从旧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延续到新年来临,这个节日在汉代已经形成了。当时的节日风俗活动有两项,一是立神荼、郁垒神像于门户,二是举行傩舞。这两者都是驱除厉鬼的巫术活动,除夕之名,大概就由此而起。
很多人(包括潮汕人自己)都觉得不可理解,潮州菜只不过是一种地方的风味菜种,是怎么获得世界性的声誉呢?这个问题以前我也无法很好地回答,但通过对美食谚语民谣的收集和研究,我认为已经找到答案了,答案就是潮汕本身存在的非常深厚的饮食文化。
传说在潮阳县古帅村有一个家徒四壁的农民阿不,家里穷得连下锅的米都没有,所以阿不总是饥一顿饿一顿的,每天都会到郊外的破庙里找一些祭拜剩下的东西填饱肚子,由于破庙周周有许多荒坟,杂草横生,村里的人都说这里经常有野鬼出没,一般人更不敢从那里经过。
农谚俗语是古人智慧性的总结,也是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眼下还属于红薯种植的佳期,自然也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关于红薯种植的谚语式说法。老祖宗为我们传下来的12句涉及红薯种植的农谚俗语,句句都在理!弄懂学会,红薯种植的新手小白也能轻松种出优质高产的好红薯。
福佬话,是广东汕尾市使用人口最多、流行地域最广的一种方言。福佬话常常被汕尾以外的人误以为是潮汕话或者闽南话,其实两种说法都不准确,福佬话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它与潮汕话是兄弟关系。下面是汕尾福佬话的一些俗语,读起来饶有趣味,有些还富有哲理。“张无三日新娘样”。
茂涛在年轻的时候,曾想努力改正自己带有“海丰腔”的口音。不过,很快,他便发现这并不容易。他说,在发音时要标准的卷舌时,舌头却像是被电焊给焊住了,很不自在。五条人作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乐队,听众们记住了主唱茂涛、仁科带有“海丰腔”的发音,以及那充斥着市井人物故事的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