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态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其流派主要是儒、道、佛三家。从上述传统人生价值观的要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积极开发传统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以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来源:【新黄河】新黄河记者:钱欢青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发挥历史文化培根铸魂功能,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济南市博物馆推出“明·明德——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主题展,展览具体位置在一楼一、二展厅和观众休闲区,展览时间为2024年5月18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原标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近日,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清华大学戴木才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弘扬研究书系”,该书系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内容体系研究”重要成果,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新命》《中国传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所形成的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价值观念、独特视角和行为方法,蕴含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显著的“身份标识”,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