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刘三姐形象搬上舞台后,广西掀起了一股“刘三姐”创作的热潮。1960年,彩调剧《刘三姐》大获成功,并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演出;随后,由黄婉秋主演,傅锦华配唱的电影《刘三姐》又风靡全世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会有电影《刘三姐》的影迷。
关于刘三姐原型身世,说法颇多。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城县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东门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这一首流传在柳州的民间歌谣,不但真实地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远流长和它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是刘三姐与鱼峰山历史渊源的写照。相传唐代,在罗城与宜山交界处的天洞之滨,有个美丽的小山村。
金羊网讯 记者朱智祥摄影报道:“我俩结交定百年呐,哪个九十七岁死呀,奈何桥上等三年……”唱罢,“刘三姐”含情脉脉地看着“阿牛哥”,从阁楼将绣球抛向他,“阿牛哥”高高跃起,牢牢接住了这一定情信物……12月20日,记者跟随“粤港澳大湾区媒体、旅行商看桂中”采风团的脚步继续出发,今天的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1955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宜州市罗城人,并以彩调形式创作了《刘三姐》、《龙女与汉鹏》,该剧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曾多次进入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
今年“壮族三月三”,有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令人关注:在全区举行以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壮族三月三”助推下,刘三姐主题博物馆与《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形成一个吸引游客前来感受刘三姐文化魅力的“磁场”,游客通过参观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和观摩《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对“刘三姐”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磁场效应”,“三月三”期间每天前往看访“刘三姐”、体验刘三姐文化的游客形成“井喷现象”,且每日递增,4月15日达到7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