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47岁,因“行走不稳1年余加重4月”入院,患者在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不稳,常独自行走时会跌倒,需家人搀扶,自觉双侧小腿部感觉沉重无力,头胀头晕,言语不清,但能准确表达,当时神志清,无恶心呕吐,无明显震颤,先后在当地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就诊,服用甲钴胺,胞磷胆碱等营养神经药物,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近期出现头晕头胀明显,小腿无力感加重,未进一步治疗入我院。
CCTV-10曾报道过一则真实案例——《拨开家族迷雾》:患有家族遗传性小脑萎缩的两兄弟,在传统方法医治无效后,来到了解放军211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了一疗程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后身体有了明显的改善,重新恢复了健康活力。
中新社香港2月28日电 (记者 韩星童)香港中文大学(中大)28日公布,中大团队最近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发现蛋白间的拮抗作用在遗传性共济失调神经退化疾病中的功能,有望为干预小脑萎缩症三型治疗提供新方向。
小脑萎缩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表现,多发于中老年人,常见表现为共济失调、四肢无力、吃饭喝水呛咳、眼球震颤、手抖等等,随着年龄增长与时间推移症状会不断加重,此时症状表现为走路拖地、下肢无力、四肢麻木、行走困难等等,小脑萎缩虽然会对人造成很大影响,但治疗上并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西医一般都是采取西药治疗,如:氯硝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通常效果不明显,长期服用还会有很大副作用。
50多岁的张女士有高血压病史4、5年了,单位安排的体检,张女士拿到报告,看到上面写着”轻度脑萎缩“几个字样,吓了一大跳,因家里亲戚有老人患有老年痴呆就伴有严重脑萎缩,张女士担心自己会不会也发展成老年痴呆。
陈先生50多岁了,事业风生水起,但自从新冠以来,开始觉得动作笨拙不协调、走路不稳,拿东西时手不能准确接触到物体,且手指发抖,写字时越写越大,笔画不均匀,最近写字也象鸡喙烂一样,发音含糊不清、语速缓慢,声音断续、很结巴,到医院一检查得了小脑萎缩。
小脑萎缩是一个比较棘手的脑科疾病,现今很多医疗手段都对此束手无策,西医一般采取西药或是康复锻炼的方式缓解控制病情发展,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西药长期服用会产生耐药性,刚开始吃可能管用半天,长期服用后可能只管用一会,并且停药后极可能产生戒断反应,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