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古德里安和德国装甲部队都不认为他们会开着一号轻型坦克出战,毕竟这种训练用途的坦克很难能被称之为是实战装备,但在1939年和1940年,一号坦克却作为闪电战的主力出战,在当时德国出动的2800余辆坦克中有1100辆是一号轻型坦克,虽然说是有凑数的嫌疑,可考虑到当时三号中型坦克和四号中型坦克的生产数量都十分有限,那么为了让前线有足够的装甲力量,一号轻型坦克这种训练坦克也必须走上战场,实话实说,一号轻型坦克在实战中的用途与装甲车无异,根本不能参与任何的装甲作战。
南京保卫战已然过去70多年,而中国壮士的气节与不屈,至今仍让人肃然起敬。有人细列了当时中国守军中以身殉国的17位中国将军:萧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华、罗策群、姚中英、司徒非、李兰池、刘国用、蓝运东、万全策、雷震、谢承瑞、华品章、韩宪元、黄纪福、蔡如柏。
一战结束后,由于德国的战败导致该国失去了研发坦克的权利,然而德国人并不甘心于此,很快,德军为建构其新一代的装甲战斗思想与技术战术,便违反《凡尔赛和约》秘密研制新型坦克,这就是德军一号坦克,最初是为了实践其新兴的战斗思想,事实上也就是著名的闪电战的雏形。
说起民国时期的国统区报纸,《大公报》《申报》《扫荡报》等均是鼎鼎大名。有没有听说过《社会日报》?据《中国近代小报汇刊》系列介绍, 《社会日报》创刊于1929年11月1日,由吴微雨、胡雄飞等人创办,后由胡雄飞独立承办,一直在上海出版。
1932年,德国军方启动了一号坦克的研制计划。该坦克的技术规格包括:全重5.4吨,车长4.02米,宽2.06米,高1.72米,车体正面装甲13毫米,其他部分7至10毫米,乘员仅2人,分别是车长和驾驶员。
一战期间,坦克的出现改变了堑壕战,彻底改变了战争形式,坦克这个名字也初现在世人的面前,战后,各军事强国都对装甲部队有了不同的见解与发展,而此时的中国还在内乱之中,各地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展开了持久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所以对“坦克”这种改变战争的武器还知之甚少,直到在十余年后,奉系军
乘员:2人,车长:4.02m,车宽:2.06m,车高:1.72m,战斗全重:5.4T,动力:59马力,最高时速:37km,,最大行驶距离:145km,装甲厚度:7mm—13mm,武器:2挺MG-13 7.92mm通用机枪。
前几期“w史海问戟”为您介绍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装备的苏制轻武器和火炮,今天“w史海问戟”接着为您介绍一下当年中国军队装备的那些苏制坦克和装甲车!1937年12月,先后参加淞沪会战与南京保卫战的中国装甲部队陆续撤退至湖南湘潭进行集中整训。
只能生产少量轻武器,重型武器,例如火炮、坦克、飞机、汽车等武器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国民政府1934年重金采购24门sFH18式150mm榴弹炮,这批购炮费用就占用了当年对德军火采购额的60%,高达2000余万元,德国克虏伯sFH-18/L30150毫米榴弹,炮管长度 :4.44米 29.5倍径,战斗重量:5.512吨,炮弹重量: 43.52千克,炮口速度 :520 米/秒,最大射程 :13.325千米。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即便是在正面战场作为主力的国民革命军,在面对拥有强大火力优势的的日军时,作战也表现的极为艰难。在淞沪会战结束后日军大举进攻南京,作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拥有着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部队——陆军装甲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