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通过不断发起反击连续解放了巴黎等重要城市,逐渐想着德国本土毕竟,在西线战场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此时盟军也十分的兴奋,因为此时苏联军队也在东线大规模反攻,本就衰弱的德国还身陷两线作战,就连军队都严重不足,所以最后的胜利必将很快到来,就连盟军将领此时都松懈了下来,觉得西线德军已经严重兵力不足,虽然还有一些防线能用来据守,但根本没有能力进行反击,而令其没想到的是,此时德军已经在秘密制定进攻计划,想要对盟军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击战。
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德国拥有最为强大的工业水平,还有健全的后勤补给以及经济发展体系,拥有一定量的资金支撑,没有这些条件的话,贸然挑起战争等于是送人头。希特勒正是因为懂得有这么大的优势,才敢做出如此决定,外界都觉得德国莽撞,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
因此,使用三路出击,相对于一路打击更具突袭效果,也让苏军无所适从。对于苏联来说,这三个地方哪个都不能丢,正因为如此,苏德战争开始时,斯大林不知道德军到底先进攻哪里,又不能丢车保帅,致使列宁格勒战役不敢集中优势兵力反击,基辅战役不敢撤退损兵折将。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征服法国之后,纵观整个西欧,也就是英国还有与德国一战的实力,德国的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确非常强横,连法国这样的传统强国在德国铁蹄下也没翻出几朵浪花来,那么以英国陆军的实力,在与德国陆军的硬碰硬的较量中,也极有可能占不到丝毫便宜,不过事实是英国根本没有给德国陆军装甲集群施展的机会,敦刻尔克大撤退后便龟缩在英伦三岛上,坚决不会像战前一样安排驻军在欧洲大陆上。
孙武曾经说过,“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可问题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西线陷入僵持状态的情况下,却像一战时期那样,再次选择了双线作战,又分出了一大部分兵力去进攻苏联了,而且还是主动。
众所周知,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更是战争的血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凭借坦克、飞机等“吃油”的钢铁洪流,以闪电战的方式,一度席卷欧洲大地,横扫英国、法国和苏联等一流强国。可以说,没有石油的持续供给,钢铁洪流就是一堆烂铜废铁,战争也就不会持续。
为什么历史没有"如果"?二战,其实是一战遗留矛盾的爆发,一旦开打,就会顺着自己的逻辑恶化,至死方休。有人说,当时的德国如果能在统一泛德语区后就宣布和平,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也有人说,如果德国不去招惹苏联和美国,也不至于惨败。反思:二战德国为什么一定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