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美国曾经是世界上的两极,他们与他们所领导的华约与北约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冷战,二者一度势如水火。而苏联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残酷二战的洗礼,并在之后与二战的最大赢家美国分庭抗礼,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的工业化水平在斯大林治下的大幅度提高。
红色巨人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第二大工业体系,甚至在上世纪70年代让西方文明难以与之抗衡。如果不是无止境穷兵黩武、无止境对外援助、无止境让资本家压榨劳动者,说不定苏联还能活到今天,汽车工业或能在今日世界工业之林占据一席之位。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苏联作为发展导师,苏联取得的成就,是无数革命前辈先赴后继奋斗的动力。十月革命后1917至此1923年,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俄国主要任务是,恢复战争创伤、土地分配,先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如何在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艰辛探索。
1928年至1941年间,为了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苏联开启了经济工业化进程。抛开中间的错误不说,工业化帮助苏联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建造了数百个现代化工厂,这使得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为可能。1、什么危机成为苏联工业化政策的催化剂呢?
背景及重要过程:由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还是无法满足不断扩大市场需要,因此,人类历史上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是因为沙俄被打崩后,苏联的突然出现。然而一战结束后,苏联的情况并不好。国内有大量叛军需要镇压不说,欧美对苏联的围堵,更是让苏联苦不堪言。一战之后苏联工业产能比战前减少了89%,农业产量只相当于战前的49%。列宁甚至不认为苏联能够长久地存在下去。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伴随着这一句响亮的口号,苏联从落后的沙俄废墟中站立起来,这个一直被欧洲看扁的国度,被冠以落后代名词的农业国家,被称为“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环节”的俄国,为何换了个头衔便名声大噪,令西方传统列强为之恐惧,并仅仅用20余年的时间,一跃成为超级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