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坡塬连绵的康县北部,岁月经年,四季流转。一年四季里,大山褶皱中的古老村庄总会响起唢呐那深沉而嘹亮的声音,这声音或欢快、或喜庆、或凄婉、或悲怆,经山隔水,直撞人的心房。唢呐吹奏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是世代生活于康北大地的百姓,他们生命中悲苦欢愉的深沉心曲。
子长首届“瓦窑堡杯”唢呐比赛高亢浑厚的唢呐声,铿锵有力的伴奏音,潇洒大气的子长男儿将唢呐演奏到极致……近日,子长县首届“瓦窑堡杯”唢呐比赛完美收官,代表子长县近年最高水准的70多位唢呐手同台竞技,用高超的技艺,展示了绚丽多姿的黄土风情和陕北唢呐艺术特色。
子长唢呐,是流行在子长县的一种特有的民间器乐表演艺术。唢呐,又叫喇叭,是最初流行于波斯一带的吹奏乐器。就连唢呐的名称,都是波斯语的音译。唢呐的管身为木制,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碗状的喇叭口,音色明亮,音量很大。唢呐手也叫吹鼓手,俗称“龟子”。
6月28日,陕西省子长县首届“瓦窑堡杯”唢呐比赛拉开帷幕,70多位唢呐吹奏艺人登台表演各自拿手的绝活,《大开门》、《民歌联奏》、《大摆队》、《东方红》……选手们使出看家本领,演绎了一个个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曲目。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6日讯(全媒体记者 肖舞 实习生 曾瑞霖 通讯员 向靓)7月26日晚,2024长沙音乐厅第九届“八喜·打开艺术之门”、“雅韵三湘·音乐经典”2024湖南音乐季之刘雯雯“百年涅槃——唢呐与交响的对话”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上演。
核心提示: 陕北乡间,悦耳的唢呐声从远方悠悠然而至,灌到每个人的耳朵眼里。瞥一眼周围的老人,微闭着双眼,仿佛徜徉在本土本色的草根民乐海洋中。睁开眼睛再看,一支虎气生生的结实后生组合的唢呐班子,正给前庄上娶媳妇哩,吹吹打打地进村了……陕北唢呐,就属于这片黄土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26日讯(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向靓 朱寒冰)7月26日晚,2024长沙音乐厅第九届“八喜·打开艺术之门”、“雅韵三湘·音乐经典”2024湖南音乐季之刘雯雯“百年涅槃——唢呐与交响的对话”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奏响。
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向世界生动展示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文化中国、大美中国增添了独特魅力。等等等非遗文化,它们是子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子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传薪火,承未来,在非遗传承中涵养更加深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让优秀的非遗文化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
近日,由我县民间唢呐协会十多名唢呐老师联合吹奏的本调小拜门、青天歌、甲调小拜门、大开门、民间捣打等16曲传统唢呐吹奏艺术作品录制完成,为我县非遗的传承、研究、应用留下了珍贵资料。 中阳民间唢呐吹奏历史悠久,始于北宋、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唢呐音色深沉泽厚、雄壮豪放。
千百年来,这一首首精典的音乐曲目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只要那里有丧葬白事都有它如精灵一般嘹亮醉人的旋律,将悲伤的氛围营造宣染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让在场看热闹的男男女女和孝子孝孙们无不为之动容,泪流满面。
黄土文化渊源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外延广袤深邃。在陕北文化中,有一种音乐文化伴随着陕北人的一生。你听,一杆长号响彻云霄,震耳欲聋,吹出一个欢天喜地的新面貌。红边牛皮鼓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敲出动人心魄的新感受。一声铜锣地动山摇,声势宏伟,好似闷雷掠空,打出振奋人心的新气象。
据黔东南日报消息:锦屏县敦寨镇内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凡是有红白喜事的地方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活跃在乡村的舞台,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传承着当地文化,他们是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曲调的传承人,他们吹奏的唢呐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他们的表演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当地人称之为“传承700余年的民乐吹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