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提到亲戚的远近关系时,我们难免会提到“五服”这一说法。五服在最早是判定犯人罪行及量刑的依据也是国家收缴贡品的依据,后来慢慢与人口管理及家族管理产生了联系,巧妙的将一个国家统治的标准化体系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各国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仅体现在家国情怀之中,更是体现在我们特殊的亲族文化之中,比如血缘亲疏、长幼有序等等。在民间,我们常听到一句俗语,叫“亲不过五服”,于是很多人都觉得,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尤为重视血脉亲情,把“家里人”和“外人”划得十分清楚,按照“九族五服,五服之外无血缘”划分亲疏关系,那“九族五服”到底是啥?为啥出了“五服”连亲戚都不算了呢?九族五服三字经是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血缘和讲究辈分关系,这是一个家族凝聚力的体现。过去人们虽然比较重视亲戚关系,但也是讲究原则的,有些关系比较远的亲戚就很少再联系或者走动了,那么亲戚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亲戚关系就比较疏远,没必要再联系了呢?
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比如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