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一带,从元大都算起,有大概七百多年历史。历史上这一带有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筑和构筑物,城市空间和现在完全不同。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分为宫城、皇城、都城几个层次。宫城由皇族居住。皇城由王公大臣居住,包含一些重要的国家机关,并为皇室提供活动场所。
是见证中国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天安门在初期并不叫天安门,而叫做承天门,在明朝永乐15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于是他召集了上万名工匠开始进京建造天安门,当年技术高超的江苏吴县香山人蒯祥被征召入京城,进入京城之后,他出众的才艺就受到了皇帝的赏识,被委以重任由他来承建天安门,由他来承建承担三大殿和承天门。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很多触发巨变的政治、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与近代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其空间形态和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折射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发展历程。
当我走在中南海的红墙外,心越跳越快,脚步却越来越慢,我十分珍惜这段距离。见《史记·燕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一,金中都与元大都的宫廷广场。谈到现在的天安门广场,金中都与元大都的广场是必须提及的,因为“两都”在北京城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金中都的起点就比较低了,它是在北京城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这一点与宋朝的汴梁城相似,都是利用“旧城改造”而发展起来的。而元大都则是在规划设计中重新安排了宫廷广埸的位置。这个重新选择的“宫城”位置在原来在金中都的东北郊外。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皇城四个门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叫“承天门”,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名“天安门”。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外开放。
天安门广场,是北京市中心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它因位于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南门“天安门”外而得名。天安门广场上历来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明清时期天安门城楼但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