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围绕着一个普通边防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前、战中和战后的生活进程,塑造了众多的丰富的艺术形象,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电影中战斗英雄梁三喜及其遗孀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而“梁三喜”原型就是时任13军39师115团二营机炮连副连长王发坤烈士,其遗孀是李金花。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节是中国一个古老传统祭祖扫墓节日,寄托着亲人们对逝世亲人的思念和哀思,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会通过不同的方式祭奠自己逝世的亲人。
家里实在太穷了,丈夫为国家卖了命,我们娘儿仨来看他,都还要贷款啊!(李金花)2007年清明节,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里。一个白发苍苍的农村妇女在一座烈士墓前痛哭:”28年了,我终于带儿子来看你了。”墓中埋葬的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的英雄王发坤,墓前哭泣的是他的遗孀李金花。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这封信就权当做我的遗言吧,我惦记的,也就是娘和你......你一定要照办,我死后,遇到合适的人,你就另成个家吧......”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一经播出,顿时引起一番轰动,人们的情绪随着影片的推进跌宕起伏。
大众影视评价的平台豆瓣上,有这样一部战争电影,名叫《高山下的花环》。它脱离了虚幻的创作窠臼,融入了更多的人类情感的思考,也少了几分意识形态的输出,使得观众能够切肤感受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真实的军旅生活,成为不朽的一代经典。今天就来介绍《高山下的花环》背后的故事及其人物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