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古籍修复这项国家级非遗,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受困于技术难度、人才和资金缺乏。古籍数字化速度同样堪忧,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影像资源超过7.4万部,但与近300多万部的中华古籍庞大存藏量相比,古籍数字化的工作还任重道远。
昨天上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公益三方联合主办的“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历时近2年,104册件古籍已全部完成修复。
近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字节跳动公益,三方联合主办的“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隆重举行。历时近2年,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资助的104册件古籍已全部完成修复。
原标题: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微短剧上线(引题)跟着主角修复《永乐大典》(主题)天津日报讯(记者 刘茵)昨日,由中央广电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出品的国内首部聚焦古籍保护的精品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在央视频客户端、红果短剧等平台上线播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郭容/图在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宋晶的眼里,修复古籍就像在重走古人的路,是一种对话,一种传承,文化存续的价值也在于此。最近受邀到上海参加“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座谈会期间,宋晶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的独家专访。
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事业,6月17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公益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设立协议》《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合作备忘录》在国家图书馆正式签署。
仅余不及原书4%篇幅的《永乐大典》,每次有新闻发生都会登陆热搜引人关注,最近的一条消息是,讲述《永乐大典》修复故事的短剧《重回永乐大典》上线,该剧由国家图书馆、央视频、红果短剧联合出品,以免费形式供网友观看。
验收会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王沛主持,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红蕾、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字节跳动公益古籍项目负责人徐家瀛出席,徐建华、王辛敬、张平、万群、张美芳等文献修复领域专家对此次修复的藏品进行考察验收。
这幅图片展示的是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对《永乐大典》进行信息采集的情形。其中,我主要负责《永乐大典》绢质书衣的复原织造及修复工作,具体包括测量绢质书衣疏密、厚度及经纬丝细度、密度、捻度等数据,总结绢质书衣丝线性质、织物结构和整体特点,并根据测量结果尝试织造出外观相似的绢,用于《永乐大典》书衣的修复,以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共22937卷,装成11095册,自明永乐六年抄成后,没有印行。《永乐大典》一直以来颇受人们重视,尤其是清乾隆年间从中辑得佚书数百种,此后《永乐大典》辑佚之风甚盛,影响至今,形成了史上颇负盛名的大典本。
#104册珍贵古籍被成功抢救# #字节资助104册件珍贵古籍修复完成#5月16日,“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开幕式。其中,修复完毕进行展出的《永乐大典》“湖”字册颇受关注。《永乐大典》局部。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为古籍“疗伤” 助文脉赓续中新社记者 应妮凝神,一贴一补,轻轻压平。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副组长宋晶正在修复的《通志》,是馆藏现存最早版本的元大德三山郡庠刻本,她在做的步骤是修补古籍上的破洞。
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北京文化守护人朱振彬古籍修复专家,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1980年入职国家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技艺。先后参与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西夏文献、“天禄琳琅”专藏等重要古籍修复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经历了17年古籍保护计划的推进,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从不足百人增加至千人,人数和人员的学历、学科背景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相对于以千万计的待修复古籍而言,还是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