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步接触到“蔡锷出生地”问题之争,并逐步做了一些了解后,我就发现,“蔡锷出生在湖南洞口县”是一个不容置喙的结论,因为刘建平教授的考证,刘伟顺研究员和黄慧湘文物局长的学术论文,还有洞口县政协委员周后运的长篇历史小说《儒将蔡锷》,以及欧阳松柏和胡扬平的长篇小说《蔡锷传》,以及洞口县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欧阳宗岩的系列文章,加上前辈马少侨的对于蔡锷将军出生地的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从“考证”的角度而言,我已经完全接受他们的观点,是客观的,是禁得起任何推敲的。
蔡锷于1882年12月18日诞生在宝庆府邵阳县东之亲睦乡蒋家冲蔡桥头蔡家老屋的偏房,即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的蔡锷故居,其故居出生地皆为官方和学术界现所公认,早已不存在争议,而在邵阳某县的民间,部分人士因为对文物史料的发现不够全面,却存在着误解,认为蔡锷生于武冈山门大坝上,即今洞口县水东乡杨湾村大坝上,其依据是以出土文物《蔡锷分路碑》为力证,甚至还引起了某县民间的热议。
清王朝的覆灭,外国列强侵入中国,那个时候的中国战乱四起。再到后来,军阀的混战,国将不国,百姓民不聊生。但乱世出英雄,也是能人辈出,有这样一个人,他被称为民国的第一牛人,在他21岁的时候当上了旅长,29岁出任了云南省的都督,但是他在世34年,便与世长辞了。
影视作品中常把蔡锷描绘成孙中山的追随者,确实他与革命党的许多核心人物都是同学挚友,交往密切,比如黄兴、宋教仁等,可实际上他并非孙中山追随者,甚至没有加入同盟会以及其他政党,并且很大程度上他并不赞同孙中山的许多做法。但他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只是走了另一条路线的革命者。
1913年,在宋教仁被刺杀之后,国民党曾有一次军事反击,但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其中湖南的谭廷闿实力不够,广东的胡汉民和陈炯明因为利益不均而不和,安徽的柏文蔚能掌握的兵权不多,总结一句,这些人要么手中权势不够,要么不愿和袁世凯起冲突,最终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钧首先发难,后来黄兴在南京起兵响应,不过很快就被镇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