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次科举,你能做出来几题?清朝最后一位状元的八股文科考是我国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它最早兴起于隋朝时期,到了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还增加了武科考试。而到了明朝时期形式就过于刻板僵化了,最后到清朝时题目和形式大有改善,但是也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最终还是被取消了。
在现代人的想象中,中国古代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科举考试就是死记硬背,比谁的记忆力好,字写得漂亮,看了下面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考题,你的看法可能会改变。1904年(光绪三十年,农历甲辰龙年),是慈禧70寿辰,清政府为此特开“恩科”。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唐时期,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延续了1300年,是历朝历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手段。光绪三十年,也就是废除科举制的前一年,恰逢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清政府因此开设了一场恩科,名为甲辰恩科,这场考试有273名贡士进入殿试。
第二场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在浏览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睿智晚风Roy引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历经了1300多年。
科举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出仕为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据统计,我们国家自从开始科举,直到清朝光绪年间科举废除,一共出过592名状元,如果再加上其他非正统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考试有卷面分,特别是作文一项,如果你写得一手好字,卷面整洁美观,便能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更有可能获得高分,相反,如果你字迹潦草,即使内容再好,也有可能得低分,因为高考阅卷老师阅卷时间有限,第一印象特别重要。这样的事情,古已有之。
一、康熙朝的科举顺治皇帝是清朝第一个入关的皇帝。殿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在太和殿亲自主持,每次殿试录取人数一般为一二百人,与今天的高考相比,考试竞争程度要激烈的多,大约相当于每年从全国录取七八十人。
每年高考季,总会掀起一个股高考作文热。不如看看这篇光绪二十一年殿试卷,或能完爆当今高考满分作文。臣按周命遂人,齐立水官,秦治泾水,汉穿渭渠,俱因地势高下,故能经画详审,自后或修芍陂茹陂,或开利民温润,或决三辅,或引滹沱,均能因利乘便,以济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