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御笔“紫气东来”金漆赶珠龙纹匾,沈阳故宫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全国仅此一块。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地盘和权位的战争经常发生,老子预料到,将来会发生更大的战乱,所以就辞官不做,骑着一头青牛,离开了洛阳向西走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
这座紧贴着大辽河的庙宇,随着这座城市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不断演变着功能,变化着名称——从清雍正四年重修的龙王庙,到后来的药王庙、财神庙,再到天后宫、魁星阁,又成为佛教僧人主持的海潮寺、西天寺,西大庙成了一座多种信仰集于一庙的宗教场所,生动展现了营口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和气质。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文/韩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理事,北京燕都中式建筑文化研究院院长、北京天鸿圆方-梓人建筑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韩为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民族建筑更是有着独属于我们的美感,富有鲜明的地区民族特色。
匾额是一种上面题写了文字的横牌,常见于宫殿、园林、庙宇、祠堂、楼台、会馆、商铺、书斋等地方。中国的匾额历史悠久,最初的匾额是标明建筑物名称和性质的门牌,只要有宫殿、官第、楼阁、亭台、庙宇等建筑,就有匾额,因此至晚在秦汉时,就已经有多种多样与建筑物相关的匾额。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从贾赦院回到荣国府,要去见拜见贾政,有这样一段文字: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编者按: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匾额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日益被人遗忘。